怎么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先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让他释放出来,抱抱她……过后,再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事情该怎么做。




接纳的意思就是:理解、同理心。咱们是一伙的!

所谓的“同理心”,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低落的时候,尤其是孩子,还在成长阶段,任何体验、挫折对他都是第一次,我们不要站在教导者的角度说“这点事算什么,坚强点”之类的话,而是和孩子站在同一个位置,想象、感觉他的情绪,和他一起,让孩子觉得“我们是一体的、一家人”“我是站在你这边的”,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慢慢了解、帮孩子想办法。

谁都不喜欢被“教导”,如果大人总是以“父母、老师”的角度和孩子谈问题,迟早,孩子不会跟你交心的。




谢邀。孩子有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但家长有时候并不在意,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负面情绪的积累。正确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可以参考以下5个小点哦~




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沟通,耐心疏导,正确引导




怎么都能接受,因为他(她)昰你生的,首先反醒一下自己,什么地方影响了孩孑,再想法纠正孩子负面的东西。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




随着孩子渐渐的成长,难免会出现的负面情绪,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首先一定要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找到一些发泄渠道,比如说带孩子去空旷的地方呐喊(要找到积极有效的发泄渠道,不介意以“武力发泄”);然后我们要跟孩子交流询问负面情绪的来源,学会去倾听孩子,不能孩子一说,家长们就说:不,你这是错的,以后不可以这样。这样直接截断孩子的话,家长们就无法听到孩子后面的观点,听孩子说完原有,我们再问孩子的看法,然后我们在再说孩子的观点哪里是错误的举例说明这样做带来的影响,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什么叫负面情绪以及负面情绪做事带来的影响。最后给孩子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让他自己再思考思考,最后我们再问他你觉得爸爸妈妈说的对不对。

我们不仅是孩子的家长同样是他们最忠实的倾听朋友。




昨天来看是什么让我们不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当我们了解了原因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去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首先不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评判。这和我们从小的成长经历有关,有可能在我们小时候我们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也是不接纳我们的,所以他们会对我们有很多指责和要求,比如不可以哭,不可以生气,不能愤怒。人应该开心,生气是没有礼貌的,怎么这么胆小?男孩子应该胆大。女孩子应该温柔。所以现在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孩子如果有生气害怕恐惧这样的情绪,我们立刻对他就有一个评判,这样是不好的。

其次,在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出现了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这些负面情绪是不被接纳的,是没有一个容器让我们来把这些负面情绪表达出来的。这个容器就是父母的接纳。所以我们长大之后我们也没有这个容器,可以容得下孩子的负面情绪。

所以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其实是我们内在不耐受这个情绪,我们对这个负面情绪很抗拒。也就是说,是因为我们不接纳我们自己有负面情绪。我们对外面的所有的关系,都是我们内在跟自己关系向外的投射。我们不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因此我们也不能接纳孩子有负面情绪。

所以如果想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那就允许自己也有负面情绪,不去抗拒和指责自己,为什么这么胆小?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会生气?因为情绪是人自然生发出来的。

当父母自己可以接纳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你就可以接纳孩子的情绪了。当你不能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时候,你很难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即便你说孩子我理解你,那也不是真的。孩子是能看出来的。

所以就去练习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吧。如果有困难,可以寻找专业的咨询师帮助。因为接纳负面情绪也是情绪管理里面的一个部分。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予安全感,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我觉得孩子的哭闹是情绪的宣泄,释放不是坏事,哭出来后再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爱,引导他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生而为人的那一天就决定了我们会有各种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当然也包括负面情绪。

把它看做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就像天气一样,有艳阳高照,也会有阴雨连绵,电闪雷鸣。

允许孩子表达它的愤怒、悲伤、恐惧、委屈等等情绪。

大人此刻能做的不是批评、指责,就只是陪伴他,在他需要的时候抱抱他。

待雨过天晴也正是教育引导孩子的最好时机。




负面情绪无论大人和孩子都是有的,情绪是上天给予的礼物,负面情绪来临时我们大多数选择的都是无法接受,但其实负面情绪和其他所有的情绪都是一样的,它也只是所有情绪的一种,首先选择接纳,接纳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也没有什么,所以孩子也是一样有多负面情绪不是多可怕的事,主要还是要看怎么引导,接纳之后要了解孩子负面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果是愤怒要问问孩子为什么愤怒,如果是失望沮丧也要问这些情绪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大人还要有同理心,要学会共情,选择理解孩子,告知他如果我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会很难过或者很失望,所以我理解你,其实到这里孩子的情绪已经有所释放了,接着再和孩子一起找到释放负面情绪的方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有负面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面对和解决,所以大人应该引导孩子让孩子有解决负面情绪的能力。




第一,区分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否与自己有关。

第二,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与自己无关,是孩子自身和外界产生的,那么,引发孩子表达出情绪(你看起来很生气,很愤怒,很悲伤)。同时,父母不要给任何建议(你不需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你要看开点)。

第三,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与自己有关,因为父母的行为引发孩子情绪(去写作业,不买玩具),那么,父母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爸爸妈妈比较担心,比较上伤心),以及孩子行为对自己的影响(打架之后,父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其它父母协调。回家晚,导致父母无法安心睡觉)。接着,与孩子共同协商,如何一起找寻解决方案(你也不开心,我也很担心,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引导孩子表达负面情绪,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平等的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切记,当下父母的权威。

如果你有任何想法,也欢迎留言交流哈




恼人的行为

昨天,可可妈妈向我抱怨道:

可可最近很奇怪,在小区里跟小伙伴玩时,经常表达自己的愤怒——不过这些都发生在小伙伴不愿意跟她玩的时候。

比如说,可可与子欣在玩冰雪奇缘的游戏,宁宁加入进来后,宁宁说,冰雪奇缘多无聊呀,不如我们玩捉迷藏吧。

子欣同意了,但可可不愿意。于是,子欣和宁宁离开了可可,可可开始很愤怒——大声喊着,我就不要跟你玩!一边大喊一边踢周围的物品或父母。

刚开始妈妈还能好声好气的与孩子交谈,或用其他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孩子依然不依不挠,迫不得已,妈妈只能用自己的愤怒,来压制孩子的愤怒。

可可妈妈对此很苦恼,前来求助。

我说:是的,孩子这样的行为确实挺让人苦恼的,我们给孩子爱,就是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往往孩子的情绪,也会引起我们的情绪。

而如何做才能平静应对孩子的情绪,成为佛系父母呢?我把《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这本书推荐给了可可妈妈。

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是美国的帕蒂·惠芙乐所写,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

帕蒂·惠芙乐认为,为了让孩子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健康成长,父母必须学会倾听孩子的情绪。

而她也一直在摸索,如何倾听孩子的方法。现在,她把多年来实践得出的结论——倾听孩子的具体方法都写进《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这本书中。

下面我将从孩子基本情绪背后的原因,如何倾听孩子的情绪,如何有效帮助父母三个方面来分享《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这本书。

孩子基本情绪背后的原因。

一、愤怒

1.可怕的经历。

可怕的经历,包括但不限于恐惧、伤痛。

例如:

可可曾被父母“遗失”在火车站,当时可可才三岁。

夜里,偌大的火车站,可可独自边哭边追逐渐行渐远的火车,这份巨大的被抛弃的恐惧,就这样深深地埋藏在可可的心底。

以至于当可可与小伙伴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后,小伙伴选择不跟她玩时,会引起可可非常大的愤怒——被抛弃的创伤再度被唤起,孩子用愤怒来掩盖自己的恐惧与无助。

2.对于不公正的情绪性反应。

鱼儿刚升级为哥哥,家里人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弟弟身上。原本倍受关注的鱼儿,瞬间成为被冷落的对象。

然而,家里人并没有关注到鱼儿的心理状态。他们只知道鱼儿自从弟弟出生以后,行为退化了——像弟弟一样用手抓东西吃。

而当鱼儿出现退化的行为时,家里人只会一味指责,教育孩子吃饭要用勺子。

鱼儿感受到了自己与弟弟的“不公正”待遇,于是,经常发泄自己愤怒的情绪,行为逐渐“异常”。

鱼儿认为,弟弟抢走了自己所有的爱,家庭关系中的不公正,让鱼儿接受不了老师爱其他的孩子——当老师与其他孩子互动较亲密而“忽略”鱼儿时,鱼儿会把这份愤怒发泄到老师的身上,以此来寻求老师的关注。

3.与孩子的价值观相违背。

例如:我在园与孩子玩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时,经常假装抓不到孩子。

以至于宁宁认为,玩这个游戏,大人就是不能抓住孩子的。

而当宁宁父母与孩子在户外玩这个游戏时,宁宁爸爸一下子抓住了孩子,孩子反抗之余变得越来越愤怒,开始攻击爸爸——并不断大喊:你不能抓住我的!

宁宁父母为此还很困扰,孩子玩任何游戏都行,就是玩这个游戏不能抓住他,不然就很愤怒,父母几乎怀疑孩子是否得了某种心理创伤。

沟通下来才发现,原来这与孩子的价值观相违背——在幼儿园玩这个游戏时,老师是抓不住孩子的。孩子认为,这个游戏就是不能抓住孩子的。

二、恐惧

1.早期受到过直接的身体伤害。

例如孩子难产,早产,新生儿黄疸病的治疗,割包皮等。

痛苦的分娩过程,不仅妈妈受罪,孩子也受罪。这对孩子而言,是最直接的身体伤害。而这份伤害,孩子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他们只能透过身体的紧张感,经常处于一种“戒备”状态,无法很好地享受一段亲密关系,来表达自己真的受伤了。

2.因现有的认知有限,无法理解某些问题,而产生的恐惧。

宁宁面对很多未知的东西,都会有一份恐惧。例如,孩子害怕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

孩子第一次使用水银体温计时,一边哭一边挣扎着看着体温计大喊不要。而当孩子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去触摸体温计后,孩子开始放下这份恐惧,愿意测量体温。

3.从环境中学习

美国的心理学家苏珊·米妮卡曾做过一个猴子的实验。人们发现野生的猴子因为生存的本能害怕蛇,但家养的猴子没经历过这种生存挑战,所以不害怕蛇,于是心理学家想看看,这种恐惧是否能够从后天学来?

米妮卡首先测试了一下,家养的猴子看到蛇无动于衷,甚至会伸手触摸一下蛇。

然后米妮卡给家养的猴子观看一段,野生猴子看到蛇惊慌失措,大喊大叫的视频。

家养猴子看完后,当再次看到蛇出现在眼前时,家养猴子与野生猴子的反应一模一样,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恐惧是可以从环境中学习到的。原本不害怕蛇的家养猴子,由于观看了野生猴子害怕蛇的反应,家养猴子也开始害怕蛇。

同理,孩子的恐惧,也可能是从环境中学到的。当成年人非常害怕,毛毛虫或闪电时,孩子也会觉得,这些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他们也会觉得恐惧。

4.成人的恐吓。

成人对孩子最大的恐吓,莫过于对孩子说: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啦!

研究表明,0~6岁孩子最常见的害怕情绪中,一直存在的害怕情绪是——与父母分离。

可见,成人说的,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句话对孩子而言就是,天塌下来的恐慌。

三、悲伤

1.小事情会引发大情绪。

有时候很小的事情,会引起孩子非常大的情绪。但往往小事情的本身,不是引起孩子情绪的原因。孩子当下所处的心理状态,才是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

比如说:

小桃来园时,妈妈总会对孩子说:我爱你,然后才会离开。这天妈妈由于时间太紧,而忘记说这句话。

以至于小桃来到教室后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刚好,小桃来到手工区选择工作,旁边的宁宁不小心碰了一下小桃,小桃马上大哭——她终于有理由,有借口,把妈妈忘记说我爱你这句话的情绪给发泄出来了。

2.传说中的不欢而散。

偶尔,成人由于工作时间忙,忽略了陪伴孩子。而当再次高质量陪伴孩子时,孩子狂欢过后,往往会不欢而散。

比如说:

可可几乎一个星期没有跟爸爸妈妈一起玩了,当他们一家再次来到游乐场时,可可玩得非常尽兴,可是,当快要回家时,可可因为鞋子弄脏了而奔溃大哭,不管父母如何劝导,孩子依然不依不饶的哭。

这让父母非常崩溃,觉得左右为难。不陪伴孩子,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高质量陪伴孩子,孩子又会不欢而散。

其实,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只要在孩子还不是特别累的时候,赶紧回家就好了。

3.由于失去所导致的不安全感。

苏苏捡了一个可爱的小珠子,由于这个珠子,孩子得到了身边所有伙伴的关注。

当苏苏上厕所时,不小心把珠子掉到马桶里了。孩子很伤心,一直请求老师帮忙把珠子捡起来。

这个珠子是苏苏最心爱的物品,失去了它,导致孩子的不安全感出现。

4.自然的康复过程。

悲伤而引起的哭泣,是孩子自然的康复过程。

刚刚苏苏的例子,由于珠子确实掉到马桶,捡不起来了。老师只做了一件事情,允许孩子自然的哭,孩子哭完以后,内在有足够的心理空间,来接纳丢失心爱物品的事情。这是孩子自然的康复过程。

四、好奇

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

孩子好奇的情绪,是因为孩子拥有探索世界的欲望。

比如说:当孩子在户外发现蜗牛时,他们会很想要知道,为什么蜗牛可以黏在叶子上不掉下来,蜗牛是吃什么食物的呢?为什么蜗牛爬的那么慢呢?这些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

五、喜悦

1.成长的喜悦。

当孩子掌握一个技能时,孩子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

比如说:

孩子由于自己的反复练习,已经能熟练掌握使用剪刀的技巧,能进行精细沿线剪纸。孩子从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2.分享的喜悦。

当孩子完成自己的作品时,孩子非常想要分享给身边的成人。这份分享,能让孩子心生愉悦。

如何倾听孩子的情绪?

1.孩子愤怒时,与孩子保持安全距离。

孩子在愤怒的时候,很容易有攻击行为。这时候成人的靠近,或许会让孩子有一份压力。

所以适当的与孩子保持安全距离,能让孩子感受到——我是爱你的,你是安全的。你可以发泄自己的愤怒。

而当孩子对自己有攻击行为时,则应考量一下自己当时是否处于公正状态,是否适合陪伴愤怒中的孩子?

倘若由于孩子愤怒的情绪,而引起自己愤怒的情绪升起,则需要离开换另一位成人陪伴。

毕竟当孩子的愤怒遇上成人的愤怒,肯定是孩子的愤怒被压抑下去的。而被压抑下去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他只是存留在身体而已。

2.孩子恐惧时,请紧紧的搂住孩子。

当孩子感到恐惧时,不管什么原因,请紧紧的搂住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即使孩子拼命推开你,也请紧紧地搂住孩子。如果可以的话,请尽量让孩子与你的目光相接。

告诉孩子,你留在这里的原因——我是爱你的,你在这里很安全,我会保护你。

3.感受孩子当下的情绪,并为孩子的情绪命名。

如果孩子当下有情绪,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感受孩子的情绪,并为孩子的情绪命名。

比如说:

苏苏由于小珠子掉到厕所而难过,可以对孩子说:嗯,是的,珠子掉到厕所了,没有了,很难过。

4.允许孩子情绪的自然流淌,不对情绪做评判,不对发泄情绪有限制。

还是刚刚苏苏的例子,允许孩子自由的哭,不限制时间,不评判好坏,只是让孩子哭。

这里的允许有一个技巧——在孩子哭的时候,轻缓的,温柔的,从上而下,抚摸孩子的后背。这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

5.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情绪。

苏苏的例子,可以不断重复对孩子说,嗯,是的,没有了,确实很难过。

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情绪,能帮助孩子发泄情绪。

6.用爱的方式陪伴孩子。

苏苏的例子,还可以继续对孩子说:难过却哭一会儿吧,妈妈陪着你,妈妈很爱你。

对孩子表达爱,能帮助孩子找回,遗失的安全感。

如何有效的帮助父母们

1.帮助父母们学会表达对孩子的爱。

父母爱孩子,这是肯定的,但有时候,可能让孩子感受不到爱。

因此,学会对孩子表达爱,很重要!而如何向孩子表达爱呢?可以尝试一下以下做法。

●每天对孩子说,我爱你

●每天多亲吻,拥抱孩子。

●尽可能的进行肢体的接触。

●发生事情时,请尝试对孩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永远爱你。

●发生事情时帮助孩子,把人与行为剥离。——人很好,只是行为不可以。

●允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不评判好坏。

2.协助父母排除妨碍他们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消极情绪。

带着消极情绪面对孩子,这对成人是一份压力,对孩子也是一份压力。所以我们需要排除妨碍我们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消极情绪。

●内疚。

当某件事情让我们觉得愧疚孩子时,可以尝试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好父母,我爱我的孩子,只是有一些小遗憾。

也可以尝试对孩子说:对不起。不要小看一句,对不起,说完这件事情就翻篇了,我们才能轻装上阵,用爱陪伴孩子。

●困惑。

可以尝试从孩子的孕期开始聊孩子的情况,勾起父母所有的相关情绪。

可以让父母谈自己的童年。探讨一下童年的相处模式对成年后的自己的影响。

也可以探讨当孩子不乖时,是什么妨碍他温柔的对待孩子。

●孤立无援。

父母常常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孤立无援。这时候,一个拥抱或肢体的接触都能给父母巨大的支持。让父母感受到,你不是一个人在养育。

●精疲力竭。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会经常感受到精疲力竭。这时候适当的给自己放假,补充一下能量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尝试一下,请求家庭成员的帮助。实在太累的时候,允许自己放松一下吧。

3.欢迎父亲回归家庭。

欢迎父亲回归家庭,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排首位,亲子关系排第二位,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所以请适当的放手,让父亲回归家庭,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分担一些给父亲。

总结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给出了很多成人如何平静的帮助孩子,处理各种负面情绪的方法,这让孩子能更好地专注于自我的成长,堪称佛系父母养成记。

孙瑞雪老师说:我们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是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是要包容他的情绪。

而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倾听孩子的情绪。

一点愿景

你还有哪些育儿困惑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体验~

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五彩缤纷的童年,愿每个生命都能被爱所照亮。

我是资深幼教,育儿问答达人,正面管教,爱和自由追随者,更多精彩的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

参考文献: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

参考课程:

孙瑞雪教育机构父母课堂

《读懂孩子的情绪》;

《倾听孩子的情绪》。




原始地址:/tuijian/6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