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负面情绪,但是不想跟我说怎么办?

家长是陪伴孩子一起走路的人。有时路上遇到难处,帮孩子一把,拉孩子一下。

当路上遇到难处时,孩子不伸出手来,你没有办法扶持他,那就在孩子身边,细心地保护孩子。

可能孩子遇到的难处,对于他来说,不是太大,他自己想想办法就走过去了。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更用心,更花费精力的陪伴。当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地扶她一下帮他一把。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产生负面情绪,他们也会郁郁寡欢、怒不可遏、无理取闹,这很正常。人的一生,可以说无时不在与负面情绪作斗争,因为它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控制我们的生活。如果孩子希望获取生活的快乐,就要从小学会应对负面情绪的影响。不要压制,要学会接纳

首先,父母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负面情绪,其实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要把它想象的多么严重。

但是我们常常会说:“别这样,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其实,这样说等于否认了孩子的不良情绪。这样做非但不会使孩子负性情绪消失,反而会助长孩子的压抑和否认,会对孩子产生伤害。

在面对孩子的负性情绪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很多时候,虽然你的内心是爱着的孩子的,可由于你太生气了,表现出来的却是全然的否定、责备,而这会让孩子忽略你讲话的内容,而关注你的情绪。比如,孩子本来已经很懊恼自己考试考不好,在寻思着改进的方法,可是,你很生气,把他痛骂了一顿。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考试不好”转移到“妈妈在生气”上。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就要允许孩子自由表达。

每个人都需要表露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忧惧,尤其孩子更是如此。但是不少孩子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常常无条件地克制自己,让怒气和不满、委屈和伤心不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这是有害的。

其次,要让孩子自己接纳负面情绪。

当懊悔、愤怒、委屈等等负面情绪出现时,父母要引导孩子认识它,接纳它。不要与它对抗,因为那样做无济于事。记得有一幅对联说得好:你无法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控制别人,但能够掌握自己。横批:操之在我。

承认了负面情绪的存在,就等于你控制了它,把它摆在了明面上。

关键是合理释放

在人的一生中,学会合理释放负面情绪很重要。就像洪水袭来,为它修一条下泄的通道,它就不会泛滥肆虐一样。

孩子遇到学业失败,人际不和,受了委屈,被老师批评有多少情绪需要表述,可事实上有多少孩子可以无顾忌地释放出来?所以孩子大都把失败的难受和伤心压抑下去。有一个女孩,考试丢了不少分,老师在全班批评了她,心里已够难受的了。然而她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去表露,得到疏导,放学回家路上,碰到外婆,她说:“我的腿发抖,今天回去可能吃不成饭,肯定要挨打。”外婆听了心疼不已,陪着她回到家,然而孩子也没免掉一顿打骂。

有了负面情绪不释放出来很危险。发脾气、哭泣、大声喊叫都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孩子不快乐时,就像身体不舒服时一样,都会有信号的。孩子不快乐时,多会发出各种各样的信号以引起父母注意,比如多动(因生理引起的多动除外)、注意力不集中是典型的要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症状。因此,一旦发现孩子不开心了,父母就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引导:家长可以和孩子多一些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互动游戏等等,容易哭闹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允许孩子不开心,人总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别总是把目光放在负面情绪。虽然我们无能选择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情绪的状态,我们无能改变环境适合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调整情绪来适应环境,万事都是心看待事情态度来决定的。




孩子有负面情绪,他只会跟对他有安全感的人说。如果不想跟你说,则说明他以前的感受被你忽略了,或者说孩子对父母没有信任感,不想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说,只能通过负面情绪发泄给你看看。

首先,我们不要焦虑,这是正常的事,谁都有不想对别人说的时候,我们要接受,这确实是来自孩子的负面情绪。这样子,我们就不会很焦虑,也不会轻易去责怪孩子。

我们试着去问问孩子,关心孩子,如果他还是不肯说,就不要逼他说。我们要耐心观察,让他知道父母是真的关心他,尊重孩子是需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倾听他的语言行为来判断,但只是判断初步猜测。

可以问问他身边和他比较熟的人,打听一下他在学校的表现之类,但是这些只是判断不一定是事实。还是要多观察孩子,告诉孩子他的负面情绪让我们多担心,希望他好,希望他能把事情缘由拿出来交流一下。

千万不要去逼孩子。如果孩子什么时候心情好了,我们可以抓住时机问问那次发脾气是因为什么。一般心情好的人面对关心他的人,能够敞开心扉。如果他说出来,我们就要好好倾听,当一个旁观者一样如果是我应该怎么做。

但是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伤害到父母我们,我们就不能退让,告诉孩子我们的内心感受,只有彼此尊重互相倾听才是大人与孩子良好的相处之道。




孩子不想说的原因,可能是对家人的不信任,或是没有倾诉的习惯,或是他想自己消化。

不管哪种原因,家长不可一味的追问,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给孩子压力,好像不说出来就是对不起你们似的。用自己无声的爱,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告诉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会陪在你身边。

试着和孩子分享你的烦恼,让孩子帮你想办法解决,听取孩子的意见,进行秘密间的沟通交流。慢慢的相信孩子会愿意和你分享他的苦恼。




情绪是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正面负面都是无法避免的,但人并不是天然就能分辨自己的所有情绪的。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要处理小朋友突发的情绪。我的经验是,绝大部分小朋友存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都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感受。他们往往翻来覆去只会说“不开心、难受、不高兴”,仿佛在他们的世界里,情绪只有两种,一种是开心、高兴,另一种是相反。这说明平时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绪。

怎样对待这些负面情绪呢?方法有很多:你可以告诉孩子找人倾诉,也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听听音乐歌曲,逛逛街,找人聊聊天等都可以。




一、首先应该明确,孩子有了负面情绪,这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妈妈觉得很焦虑,觉得孩子不跟自己说。这里涉及到界限问题,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拥有对自己的感受、情绪、精神世界等负责的权利。尊重孩子保有自己感受、情绪的空间,帮孩子成长为独立、自尊、完整的人。

二、感觉孩子明显不开心,问了也不说。其实孩子已经向妈妈宣示了,这个问题是我自己的,请给我空间,我暂时不想说。可能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来独自消化;还有可能妈妈平时跟孩子的沟通方式,让孩子不太信赖,这也可能就是妈妈担心的。

三、毕竟孩子只有六岁,是否碰到了自己能力不足以应付的问题呢。放下这种焦虑的心态,妈妈可以做好倾听的准备,试着对孩子说,我看到你有点不开心。只是平实地说出自己对事实的观察与陈述,不带任何情绪和疑问。这时孩子有可能会承认自己不开心,并开始讲述他的困扰。

四、注意只是倾听,以平和的心态倾听,适当时候回应“嗯”等,来表示自己对他的话很关心,妈妈任何的情绪的显露和干预都有可能打断孩子的倾诉。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他的心智还在不断的发展,对大人认为很简单的事情,孩子很可能需要时间来认识和消化,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说不定孩子能自己得到解决的办法。

五、当孩子觉得妈妈可以足够信赖时,可能会向妈妈求助,这时也不要急于给出自己的解答,而是引导孩子,觉得有哪些解决的办法,帮助选择一个最好的办法。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自己面对困难,从容的应对并适时寻求帮助,始终是自己的主人。这会给他极大的自信与成长。




首先我们要允许孩子有点小情绪,如果他不愿意说的话,不要追问。其实有些时候娃不知道如何说或是他不良的情绪还没有缓解,如果你一再追问,有可能导致你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所以给孩子留有空间,让他自己消化掉。

但这并不代表父母撒手不管,孩子总会有一两个玩的特别好的同学,我们可以向他们了解是什么引起孩子的不良情绪,是受到老师批评、和同学吵架、孩子受到欺负。对于小的事情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消化,时候开解。但是对于严重的问题,如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那么就需要父母强制介入了解情况。

当孩子会简单地写字开始,为他准备一个日记本,并且告诉他如果有什么秘密不想告诉父母的时候,他可以写在日记本上(但是要告诉他,哪些秘密是不该保守的)。其实日记本只是一个发泄的途径,有的孩子可能通过画画、唱歌、跳舞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如果你还是很担心的话,给孩子写一封信,告诉孩子你很担心他。有时候书面比口头更能容易的进行交流。

当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试着和他聊聊。要明白父母的任何话语不要带有任何的批评,要带着同理心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当孩子彻底放下这件事情的时候再去就事论事的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




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情绪了,情绪低落的时候又不想说,其实这是正常现在,大人有时候心情低落的时候还不想开口呢!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跟孩子交流,询问孩子遇到了什么难过的事情了,如果问了几遍孩子还是不愿意说,那么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他冷静一会,并且对他说如果他想说了,妈妈一直都在。过会可以找一个孩子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孩子的心里很简单,一会就没事了。遇到孩子不想说的事家长也不用勉强他必须说出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心情低落了多跟他说些愉快的事情,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他。




其实家长可以问问自己,什么时候开始起孩子不愿意将心里话告诉家长呢?

一般这样的状况有两种,一是孩子长大了,很正常,他会开始独立思考一些问题,独自处理一些情绪。

断奶期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当孩子开始自我人格的成长时,不再随意与家人诉苦便是他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当有一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家人能帮他解决好,不是所有的情绪父母都能理解时,开始自我接纳负面情绪时,便是他从心理上成人的开始。

另一种不与家人倾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往往是家长不愿意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对孩子所出的状况问题往往比较武断粗暴。

比如孩子犯了错,家长会严厉批评,而不与小孩多沟通交流,看看是什么缘故导致的的错误。

当孩子对自己养的宠物死去感到伤心时,或者与小伙伴闹矛盾心里难受,家长会不耐烦训责孩子不乖觉不让人省心,而根本没想到去询问孩子,关心一下孩子的内心感受。

久而久之,自然孩子会不愿意将负面情绪流露在家长面前。

反正家长只需要一个听话懂事的小孩,至于小孩怎么想的,那又有什么重要。




台湾儿童福利联盟公布调查显示,面对“失去”带来的负面情绪时,1/4的孩子不会与人分享,近三成感到悲伤难过也不会找人帮忙——“宝宝难过但宝宝不说”,会寻求他人安慰的仅3.8%。

其实,“失去”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失落的情绪一般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然而,他们却远远不如成年人有处理内心危机的办法和自信。有无数案例表明:幼年时期的心理问题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难以愈合的问题。

因此,家长平时应多留意孩子的情绪与行为,如果孩子出现特别低落、愤怒或没食欲等异常反应,要主动开启对话。

孩子的失落情绪主要有以下几种:欲望不能满足、掌控危机、失去宠物、来自同伴的压力、父母长辈的忽视、父母离异、丧失亲人等。

欲望不能满足型

表现:情绪激动、放声痛哭、倒地耍赖;或者躲在一旁生闷气;或者压抑情绪。

建议: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让他知道“闹”无法带来他想要的东西;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的失落感,并安慰他“你感到失落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我也会失落的”,让孩子了解失落、接受失落;和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掌控危机型

表现:做不好他想做的事,气得大哭大叫。

建议:父母首先要稳住,就让孩子适当地发泄出情绪然后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制造让孩子增强自信的机会,如做一些家务时让孩子搭把手;为孩子创造一个人际交往的圈子,让孩子在失落时可以求助他们。这个圈子里不光有父母,还有家里的其他亲人以及孩子的小朋友等。

研究表明,能够从失落情绪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孩子通常有能力让其他人帮助自己。

失去宠物

表现:痛哭、情绪消极、失眠、尿床等。

建议:带到安静的地方告知消息;不要责备孩子因失去宠物后的哭泣,让他释放一下情绪;转移孩子注意力,可以带他做些别的,做什么活动让孩子来决定,只要是孩子开心就好。

来自同伴的压力

表现:厌学、孤独、在外胆怯回家发脾气。

建议:多与孩子聊天,掌握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家园共育”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孩子:如可以去尝试别的小朋友的游戏、失败了才有经验、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很棒的”、像你这样的小朋友在别的地方也有很多;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虽小,但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负面情绪很正常啊,先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就像大人也有负面情绪一样,难道每次都要嚷嚷着告诉身边的人吗?

既然孩子不想说,应该是有自己的想法,或许是怕大人担心,责骂,那我们就放松一些,先观察他的情绪,如果后期一切正常,也就没什么事,等他情绪缓和了,再去沟通。

还可以蹲下来,抱抱孩子,让他感受到我们满满的爱。

孩子的成长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我们也要成长,才能更好的去适应各个阶段的孩子。




原始地址:/yanjie/57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