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发现孩子身上存在有问题行为,首先,需要观察孩子发生这个问题的具体状况,即: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问题行为?
孩子产生这个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对于ASD孩子,行为一般有四个主要功能:想得到关注,想要获得某样东西,摆脱某种任务,或者自我感官刺激。
比如,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闹是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零食。当您要求孩子做某事情,比如做作业、看书,孩子可能会哭闹,想通过这种行为逃避要做的事情。
感官刺激也叫自我刺激行为,ASD的孩子可能会拍打自己、咬指甲、转圈、蹦跳,以获得刺激。由于感知觉异常,这类的自我刺激对于ASD孩子来说,特别方便,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随时可以控制可以得到。
想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需要针对每个行为的功能(而不是行为本身)进行干预。
当想要获得关注-想要获得某样东西时
孩子发生尖叫、发脾气等问题行为,家长千万不要以某种东西来“安抚”孩子,达到平静。其结果,反而让孩子形成了想要得到东西,就要用尖叫、大发脾气等问题行为来达到的意识。
另外,也不要用拍打、吓唬的办法来阻止。其实这也是一种关注,不要以为暴力关注不是一种关注,家长只要和孩子有互动,这都叫关注。家长一定要理解什么是关注,去理他就是关注,如果孩子是想得到关注,就不要去关注他。
只要孩子没有自伤行为,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就应当不予理睬,并坚持到他平静为止。还可以把带到单独的空间内,隔离一段时间,待他停止尖叫、发脾气后,立即给予孩子强化物(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都可以)。
注意,家长通过不理睬孩子,结束孩子的问题行为之后,不给孩子强化物的话,这次处理就是无用的。
摆脱某种任务
孩子不想完成某项任务,却逃避不掉,就会显露在情绪上,产生问题行为,目的就是逃开任务,在这个问题行为上,家长如果做出让步,孩子会习惯用发脾气来逃避任务,其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将大大下降。
孩子不喜欢做某些任务,最大的可能性是孩子觉得这个任务很难。所以,我们发现是某个指令引起孩子的逃避行为时,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任务难度,提高辅助的幅度。
在控制住孩子的情绪之后,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任务。比如因为孩子乖乖吃完了饭,那么他现在可以去玩一会儿了。
自我刺激行为
ASD的孩子在感知觉等方面可能有一些异常,所以经常能看见孩子抖手、斜眼看、自言自语等行为,这些都是他们在用刺激满足自己的感官需求。
家长可以在孩子自我刺激的时候及时用简单的指令来进行替代,比如孩子喜欢晃手,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些手部游戏,有些孩子喜欢用指甲抓人,要在孩子开始伤人动作前,安排他去玩喜欢的玩具,或者看喜欢的图书等,让他忘记“用指甲抓人”这件事。
家长们切记,大部分的问题行为的处理都是分为两部分同时进行,减少问题行为,增加问题替代行为。
问题行为的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不要要求他们马上停止,我们应该依据具体的事情,发掘孩子行为背后的核心原因,循序渐进地消除或替代这些问题行为。
您的问题是非常宽泛的,这里只简单说下,建议您学习一下ABA相关知识体系。或者学习其体系下的RBT(注册行为技术员)相关课程。
首先,需要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专业叫行为功能。就是这个孩子用这个不良行为是为了达到什么。一般情况会有4种行为功能
1.逃避:通过不良行为逃避不愿意完成的任务、不希望做的事情等。如不想做作业,不想吃青菜,不想训练等
2.获得关注:通过不良行为来吸引他人注意。如,孩子喊妈妈,但是家长没有理,孩子尖叫/s摔东西,家长给予关注,常此以往,则养成不良行为。
3.获取:孩子希望获取某样东西。如想要棒棒糖、
4.自我刺激
孩子处于对感官刺激的需求,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如不断晃手,或者垫脚走路。
注意,一个不良行为的功能可能是多个的,而不是单一的。
了解行为功能之后,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行为纠正。
一般纠正的方法有:
消退:将不良行为逐渐减少。如一个孩子通过哭闹,而达到逃避做训练的目的。那么我们就不能让孩子逃避成功。而是当孩子不再哭闹/完成(据孩子的能力情况)的时候,才允许孩子休息。
塑造:塑造正确的行为。如孩子不想训练了,可以教孩子正确表达“我想休息/我累了/我休息15分钟后再继续......”并要得到允许,而不是通过哭闹。
替代行为:用正确行为替代问题行为。如孩子喜欢晃手,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些手部游戏。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是非常大的,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行为进行解决。
关注“优加学院”,更多自闭症知识
多跟正常孩子玩,多跟孩子交流,多运动,不贪凉,我看到的多数自闭症孩子是假的
谢邀。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不过只要持续的坚持还是会有一些效果。个人有三个建议:
1.找出不良行为的原因。
每个行为背后都一个产生的原因,孩子最初并不明白某个行为意味着什么,是可行或不可行,在成人的教导和孩子的体验中才学习到的。正常孩子经过几次引导,也许他们就能理解,并纠正自己的行为。但是自闭儿童就不一样了,大部分孩子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也很难理解成人说的话,不断重复才行。
如某个孩子爱打同学,表面上看孩子有攻击性,就会阻止他并教育他,不能打人,打人不对。但是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是因为喜欢某同学,想跟他玩或者表达喜欢的方式。这时候把孩拉到一旁问他:是不是想跟谁一起玩呀!想,就跟同学拉拉手,打人是不可以的。懂孩子后,再去引导就会容易有效。并不是说一次两次就可以让孩子完全改变,这得有一定的时间。
2.建立规则意识。
这点对任何孩子都有效。不能因为孩子特殊而忽略,也许你会认为孩子听不懂,会有什么用。实则不然,开始你对孩子讲可能没效果,但是你坚持说过不行的事决不同意,孩子慢慢就会懂了。这就是很多孩子在学校,老师的话他能听,回到家就变了。
3.事前打预防针,事后坚定的离开。
在去做某件事时,知道孩子有可能会发生某些不好的举动,出发之前就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如果孩子无法控制,就要坚定的把他带离现场。做到了就拥抱孩子并夸他,今天什么行为做得好,每次这样做,孩子规则意识有了,不良行为也就纠正了。
总之,自闭症孩子的理解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家长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溺爱孩子,对孩子态度坚定而和善,用耐耐心和信心去创造奇迹。祝好!
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
先找到原因,然后通过药物和咨询的技术引导!
家庭指导与中药调理相结合。
目前的康复训练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没有实质的康复!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并掌握的中医特殊按摩方法是目前改变自闭症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希望相关家长关注!
如何有效纠正自闭症儿童的不良行为?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很多的孩子身体有存在着的问题,因为自闭症孩子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家长碰到了这种情况都不知道怎么办,那么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一些建议,这些也是我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帮到你们。以下是我的建议:
1.转移注意力:有时候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在于他一直陷在自己的想法里面,然后无法自拔,家长又给他刺激,所以整个人情绪与想法都不太好。而我们适时地给孩子转移注意力,那么他整个人的情绪稳定了,行为问题就会减少了。
2.正确地引导:自闭症儿童很多时候的行为问题都是有目的,我们要去观察孩子的行为,然后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找到他的需求,然后让他需求得到了满足,他就自然不会有那些不好的行为问题。
3.及时沟通纠正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马上问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我们要进行及时地纠正。这种纠正不是去骂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这些行为的重要性,并且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让他下一次尽量减少这种行为。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行为问题是我们需要一直关注的重点,我相信通过以上三点的干预,一定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帮助的。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如果不同意见或者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评论与交流。
谢谢你的邀请,还是听医生的指导为好,我回答不了,抱歉。谢谢
谢邀。恩启是中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领域专业互联网+平台。致力于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促进行业康复教育水平整体提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康复教育服务。
利用环境变化来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在ABA的行为干预中,始终强调当行为发生时要或忽略或坚持指令。这些个原则,在实施的过程里,首先看到的变化是行为的加剧而并非减少。原因很简单,一个行为一直都可以达到某个目的,但突然之间竟然不管用了,这个时候人的选择是更用力些(对于孩子来讲,闹得更凶些),探测是不是可以达到原目的。在探测后发生达不到目的,该行为就会减少,也就是慢慢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了。
举个平常的例子,用一定的力度推门,门会打开;某天,还是用一定的力度推门,门没有打开,这个时候我们会自然选择用多点力再推,看看门会不会开。如果门没有开,才会去想其它的办法。
只是一次的经验并不足以完全让我们放弃这扇门,但凡有机会的时候,我们一定还会再去试着推几次。如果门一直打不开,我们才会真正放弃从那扇门走,而在那时,新的通道才有机会被加固起来。
对于父母来讲,要在孩子在哭闹中坚持打赢这场仗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在于心理:大部分的父母不能忍受让孩子哭上大半个小时不去管;家里有老人的,更是会心疼孩子,从而责怪孩子的父母过于严厉。同样的道理,ABA的原则让人觉得不够人性。然而,我个人的体会,行为干预最为有效的就是ABA的方法,且这种有效是长期的。同时,从最简单的ABC行析来讲(行为前环境-行为-行为后环境——Antecedent-Behaviour-Consequence),ABA的行为干预原则从来不止于在行为发生时,而是需要从ABC这三个角度全方位地去展开实施,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干预效果。
上一步,讲到了ABC中的C,在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应对原则。这一步,我们讲A,我们要怎么样做来避免行为问题的发生。所谓的避免,并不是父母通过一味地退让、满足孩子的需求来避免问题行为,而是通过退让、满足孩子的需求来建立一个相对平衡的干预环境,在平衡中慢慢建立孩子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先把那些刺激行为发生的因素从环境里抽走,然后再一点一点地介入回来,让孩子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让好的行为有一个建立巩固的过程,让行为干预可以在一个相对缓和的关系里展开。
在行为第一次发生前,我们通常并不知道某环境会导致该行为,所以没有办法预防。
当行为发生后,通常可能需要发生几次,我们才会总结出来,在某个环境里,孩子会用行为问题来坚持他的要求或抵抗父母的指令。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改变刺激行为发生的前导因素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这里讲的是减少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全避免行为的发生。
一、实物强化行为
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通过行为问题来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
知道孩子会在某个时间想要某个东西,在孩子提要求前就计划好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控制权就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比如: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定要到电脑店里看一会儿电脑,如果不去看的话,就躺地哭闹。事先计划好路线,和孩子讲好条件,放学后到哪里看电脑、看多少时间等。如果孩子能按照讲好的条件进行,夸奖和奖励孩子,并且答应下一次还让他去看电脑。
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尽量不用“不”字,而用正面的语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可以”。
比如:在晚饭前,孩子要吃冰激凌;你觉得吃了零食就吃不下晚饭了,所以不应该给。可以对孩子说“先吃晚饭,然后再吃冰激凌”,而不是简单地说“不行”。
二、注意力强化行为
孩子通过做一些不正确的事情来获取家长的注意力。
在问题行为发生前主动给孩子正面积极的注意力。观察孩子能独处多久,并以此为基数来决定给孩子注意力的频率;这个频率随着干预过程的进展是可以慢慢降低的。
比如:孩子最多能自己玩两分钟,然后就会找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了。要减少孩子通过做一次不适当的事来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就要在行为发生前给孩子注意力。所以,差不多每隔两分钟左右,父母要与孩子互动一下。这个互动可以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问一下孩子在做什么;可以告诉孩子你在做什么;可以给孩子一个力所能及的简单指令;你并不需要陪着孩子,你只需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忙但仍然是关注他的。——在这里,基础时间间隔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人情况来确定的;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高的频率;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需求的频率会低一些。
在你即将忙于某件事而无法给孩子注意力之前,提前告诉孩子,如果有可能的话,安排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或是他感兴趣的事。
比如:接到朋友的电话,可能会聊一会儿。告诉孩子,妈妈要讲一会儿电话,你要不要看一会儿电视/玩一会儿电脑/玩一会儿(孩子喜欢的)玩具。如果讲电话的时间很长,在过程中千万不要忘了抽时间夸夸孩子。
三、逃避强化行为
孩子通过问题行为来逃避被要求做的任务。
孩子不喜欢做某些任务,最大的可能性是孩子觉得这个任务很难。所以,当某个指令经常引起孩子的逃避行为时,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任务难度,提高辅助的幅度。
例如:教孩子穿珠子,孩子如果一直失败会变得非常沮丧,并且不想再做这个任务。可以通过买洞大一些的珠子或木块,用质地硬一些的绳子来降低任务难度;可以通过手把手的辅助来确保孩子完成任务。在孩子的能力有能力做的时候,再慢慢撤销辅助、慢慢提高任务难度。
有的时候,家长会觉得这个任务并不难,孩子完全有能力完成。但不要忘记,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考虑和感受,有的时候确如家长所言,难的并不是任务本身,而是孩子“认为”或“感知”这个任务很难,从而在潜意识里就排斥去做这个任务。
例如:孩子可以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妈妈要孩子做20道题,半页纸满满的。孩子会觉得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完那么多题),从而不想做。可以把20道题分成4小页,每页5道题。当孩子能顺利完成每一小节任务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就会慢慢建立起来,排斥感自然就减少了。
有的时候,孩子有他们自己更想做的事,所以不愿意做父母给的任务。在这个情况下,要提前给孩子通知,并且尽量用“先……再……”的积极指令。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不想洗手吃饭。提前给孩子通知:我们马上要吃饭了,你准备把玩具收起来。过几分钟,给孩子指令“我们先吃饭,然后再玩玩具”,并且辅助孩子把玩具收起来。
四、自我刺激行为
行为由于身体内在的某种刺激需求得到满足而被强化。
针对相应的刺激需求,介入适当的游戏或活动来让孩子满足相似的刺激需求。
比如,孩子喜欢满屋子跑跳,可以考虑给孩子买个蹦床,让孩子在蹦床上跳;比如,孩子喜欢摸粘腻的东西,可以让孩子玩像皮泥、沙泥之类的玩具;比如,孩子喜欢用鼻子去闻东西,可以收集各类味道的东西,替孩子设置一个“闻气味”的游戏时间或游戏角落;等等。
如果找不到满足类似刺激需求的适当活动,则可尝试介入其它的强化物,但必须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东西。
由于目闭症儿童理解能力很差,所以对其说的话大部分应该精简,命令式的语气比较可行。比如一个自闭症孩子情绪很差,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甚至有自残攻击行为,这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就应该坚决制止他的行为,直接对他说闭嘴或者在他施实行为之前用行动坚决制止他,而不是对他进行说教。我曾见过一个家长在公共场合孩子情绪比较激动,妈妈耐心地一边流沮一边对他说教,″儿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会影响到别人″等等诸如此类,有用吗?没用,因为他听不懂,还不如一个词Stop来的实用。就好比在训练机构,老师做个训时,也是用很筒短的语言,比如认卡片上的苹果,老师会直接说苹果,而不是说这是苹果,防止孩孑仿说。所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语言一定要简短,保正其听懂,语气一定要强硬,坚决不让其发生这种行为。
你好我是精神科医生,对于儿童精神病学也有一部分了解,我来帮你讲一下儿童孤独症。
什么是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期,以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为主要表现的发育障碍疾病。大约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情况下某方面甚至具有较好的能力。
既然是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发育障碍我们不得不认识一下正常儿童发育的阶段。
一般1岁以前我们很难发现患儿与正常幼儿的区别,直到一岁以后患儿逐渐表现出的
社会交往障碍对父母缺乏依恋,缺乏眼神交流,对人冷淡,害怕的时候不懂得寻求保护。
言语发育障碍明显弱于同龄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可能1岁时可以简单的说一两个字,但到了两岁是反而发生了言语能力的退化。也不会使用点头、摇头等明显的肢体语言。
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行为要求环境固定不变、拒绝变化。常仅注意某项事物,如旋转的风扇,固定的乐曲,广告词等。存在转圈子、刻板地蹦跳、咬手、嗅东西、爬高等刻板古怪的行为。过份依恋某个物体,如一块手帕、一块积木、一个玩具车轮等,整日不愿释手。
上述孤独症三联征的表现逐渐显露出患儿与众不同的疾病特性。
孤独症遗传吗?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看,不论是家系研究还是双生子研究,结论都明确指出儿童孤独症的明显遗传性。其中家系研究表明孤独症家族的患病率要高出普通人群患病率的50倍。而双生子研究表明,单卵双生的同病率达95.7%。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儿童孤独症存在明显的遗传性,而且遗传几率甚至高于其它精神疾病。
如何治疗孤独症?
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问题,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特殊教育与训练。其中药物治疗只是为了改善患儿的不良行为(比如冲动、激惹、抑郁等),以利于教育的手段,无法改变病程。
当然,如果像你题目中提到的那样,孤独症患儿存在不良行为,比如破坏性行为、社交中令人难堪的行为、危险行为、自伤行为、退缩行为等,是可以选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或者抗焦虑药物控制患儿的不良行为的。当然,药物的使用前提是安全、有效的。
关于儿童孤独症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主要目的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一般由民政部门主观的残联下属的特殊教育学校,帮助患儿训练语言、人际交往和生活能力。
之前因为义诊,曾经去过特殊教育学校几次,也跟一些孤独症的患儿接触过,受过多年教育与训练后,恢复好的患儿甚至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从事一些简单的生产活动,在接受报酬时也会表示感谢并非常开心。所以孤独症患儿的出路应该是特殊教育学校,当然,也离不开家人的情感支持与陪伴。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有疑问可以+关注后私信留言,我会一一帮你解答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