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为什么与职称评定一样被一线教师所诟病?

县管校聘,校长笑安逸了。


县管校聘是一把双刃剑,好了是中国教育大幸,否则就贻害后人,关键看如何执行,县管校聘是为了教育均衡发展,举个例子,如果末尾淘汰竞争上岗,好的教师都聘走了差的教师就到偏远地区教书育人,违背初心了。还有许多问题,所以执行者一定考虑周到,切实搞好这场教育改革,让教师家长社会学生都认可,能够真正做到教育教学质量大提高。


不管怎样,领导都是安排好了自己的收入


职称评定,县管校聘,花样培训,运动教改,表哥表姐,签字负责,动辄得咎,书桌何处放


如果是真正的“末位淘汰”还可以理解,就怕是没关系的淘汰,那才叫一个惨!


民营学校的春天,国家甩包袱,不受控制的教育不就卖给敌对势力破绽吗?一句话教师队伍不稳引发的是未来前途的问题,教育领域改革请慎重。大好形势掩盖下的危机才是真危机。


应该由学校全体老师投票选举聘任校长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师岗位的聘任。


很简单,再好的政策也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

是哪些教师在诟病

在地方上政策有没有被唱歪

有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政策上有没有漏洞

搞清楚这些,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怎么搞清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如果对制订和执行制度的人员没有相应的监督和制衡设计,再好的制度都会走样,甚至走向制度设计初心的反面。


老师往别个学校上课,环境变了,还要从很远地方赶回家,很多不便,就是折腾老师,苦了老师。很多凭关系。不是这个搞法。


只要城乡差别在,职称,职效向领导倾斜在,教育唯分数评价教师在,校长大权在握,教师任由摆布,再多的措施也是折腾教师的手段。

潘金莲的心飞向西门庆那里了,她给大郎的药汤还能治病吗?


静观其变,看看这个制度能坚持多少年。

初衷都是好的,县管校聘,把教师由学校的人变成系统类的人,在系统内交流,促进各个学校师资力量之间的均衡,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但是,交流如何进行?一些学校搞得末尾淘汰制合理吗?校长会把哪些老师推出来进行交流?这真的令人担忧。

谁来监督约束校长的权利?即便有考评小组,想必校长的选择也是有决定性的。现实中已经有一些校长飞扬跋扈了,如此一来,这部分校长岂不要上天?谁敢得罪他们?有本事但有个性的老师会不会受到老师的排挤打压?没本事算拍马屁的老师会不会因此获利?

这可不是瞎操心,把问题后果想得严重一点,更有利于这项措施的推行。教育已经不容易,一个职称评定,已经把很多学校搅得天翻地覆,矛盾重重。希望县管校聘能信中推行,希望校长能站在教育的角度,公开公正地推开这项工作。

我还是很担心,教育如春风化雨,最需要的是静下来,静下来教书,静下来育人。希望县管校聘不要成为新一场折腾,不要制造太多的矛盾,让学校安静下来。

拜托了!


县管校聘的校长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透明,严格依照教代会通过的有关条例制度办事。也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果校长公权私用,想聘谁聘谁,不管你教学水平如何,只要听话我就聘你。那老师们肯定会引起强烈不满,县管校聘就难以顺利推行下去。所以,一个学校的校长在县管校聘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校长公正廉洁,严格遵守教代会制定的有关条例,对事不对人。那么,县管校聘就成功了一半。


这叫前有狼后有虎,先有职称让老师绞尽脑汁。后有县管校聘折腾教师。不把教师折腾的半死不活不算完。这些专家哎。


这个县管校聘比职称评定还毒辣。职称评定跟高考一样受人褒贬!而这县管校聘,其实是县不管,校长及领导无限权力,而且他们也不用校聘,自己聘自己,所以对他们无影响,老师们就得拼命!其他不用说自懂,毫无意义的瞎扯腾。


校长权利如何约束?怎么量化评定教师成绩?教师行业到底是该稳定队伍,还是打游击战?县管校聘的初衷也许是好的,具体落实却比较困难,要慎重落实。

一、校长被赋予更多权利,手里有了对一线教师的“生杀大权”,教师究竟具体会围绕着学生转还是会众星捧月围绕校长转呢?

二、具体轮岗标准怎么量化?以什么为标准?又如何操作?

三、“末位淘汰”、“层级下放”,是不是有违县管校聘、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的初衷?而实际会不会加剧乡村基层薄弱环节的弱化程度?

四、教师队伍是更稳定一些好,还是加速流通调度、“游击战”更好呢?

县管校聘,学校这一块基本校长说了算,那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不善于交流,没有多的社交圈子,不太会经营人际关系的老师,一味埋头教学,这样的老师客观上会不会容易吃亏?校长也不是圣人,面对众多教师,特别是有某些亲朋好友关系的教师,会不会一碗水端平?有教师教学成绩非常好,只是更校长关系不大好,又该如何自处?

作为一线的教师,他直接面对学生,又要操心重视和校长的关系,教师该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教学为指挥棒,还是以校长为中心、以校长为指挥棒呢?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教师教学本来就是责任中心,费心费力努力所在,服务学生,对得起自己教师光荣称号,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也对得起国家的托付和信任。现在分心出来,又要小心翼翼地应对校长,应对各种考核,是不是有点加重老师负担?是不是也容易叫一线教学的教师分心走神、看校长颜色呢?

具体某些地方的所谓”末位淘汰“能者上,不能者下课,轮岗程序怎么走?实际操作中,会不会以分流的方式把差一些的老师都往下放,放到乡村学校里去?那怎么实现教育区域均衡的目标呢?反过来,会把一些优秀的教师流动到基层中小学、乡村学校吗?教育相关负责人会这样做吗?特备是在现在优势资源日益集中的情况下,真不怕影响某些”名校“吗?本来就是两难选择嘛!

但凡有点能耐的教师,都会把房子买到县城,安家在市区,这是事实。轮岗把谁轮到乡村或是偏远一点的地方去呢?竞争会不会走向白热化?拼能力,拼关系,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去了。教师会不会分心,影响到教学质量?

教育作为国家民族发展重头戏,教师队伍是不是稳定些更好呢?

县管校聘,初衷和愿望都是好的,相关部门的具体分流细则应该尽快出台,对校长也要加强监管力度,对在一线教学怎么多年的老师们也应该有多一些的温情和关怀、理解。对已经年迈、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的一些老教师,总不能说扔就扔吧?

希望是会一条比较好的路子吧。改革永远在路上。


县管校聘是值得尝试的一种人事制度改革。

现在学校的管理难在人事管理上,卡在人事管理上。没有“准入”和“退出”机制,教师的积极性无法调动,队伍的管理“严”不起来,“活”不起来。一些学校没有竞争活力,甚至连教学任务安排都困难,“大锅饭”盛行,管理毫无力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校聘县管”这种方式至少有下面的优点:

1、每个学校为教师聘用设置了“准入”和“退出”的标准,能提高教师履职的积极性。

2、打破了“大锅饭”的格局,让竞争与评价产生“公平”。

3、提供了解决教师与干部、教师与教师之间工作矛盾与隔阂的机会。

4、为不合格教师的“退出”,优化教师队伍提供了条件。

5、为管理者的自律产生了民意监督,“士为知己者死”,校长的个人魅力将发挥作用。

6、破除了“地域优势”所产生的教师调动,工作安排所带来的“利益输送”。

7、薄弱学校的危机感加强,但由于淘汰者的退岀而留给新生力量更多加入的机会,学校面貌的改变成为了可能。

8、“双向选择”下的聘用制,让教师的职业感受更有尊严,不需求人,只需“实力”和“业绩”,净化了教育生态环境。

“县管校聘”在方向上是正确的,成功与否,为教师所欢迎的程度,关键看顶层设计的水平和执行能力。其次,有了好的“设计”,还要防止“和尚”把“经”念歪。

下列问题应引起关注:

1、学校聘用制的组织机构如何设定,县、校、教师代表如何介入其中?校长角色的权力和制约如何实现?哪些环节校长参与,哪些环节校长回避?在程序上必须有严格要求和严密监督,否则,将成为校长的“独角戏”而失去“公信力”。这种改革,愿望再好,也不会成功。

2、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措施要跟上。如对各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的制定,尤其是对业绩要“看起点”,“比增量”。让工作在薄弱学校的教师有“奔头”,利益不受损。甚至对薄弱学校有帮扶和“倾斜”的办法。

3、县政府应该制定对因不合格而被淘汰,退出教师岗位再就业的政策。

4、改革是一项大工程,牵涉许多人的实际利益,反腐和监察必须强有力,各级干部不得触碰“红线”,彻底杜绝“人情关系”。


因为这些都是折腾一线教师的。


一句话,原来你离家3公里上班,突然调到离家30公里上班,心情怎么样。记住,老师不同很多单位,朝九晚五。值日,早上6点前到位,晚上11点多才结束。早学,7点左右到晚,还要晚学,自修等等。你说这样如何让老师安心工作


再好的经文,也怕歪嘴和尚来念,保准是歪经。党制定的政策是正确的,县管校聘的初衷是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动起来,教学理念得以交融,打破教育这潭死水,使不同的学校不断的交流变化,也就是打开窗子,使新鲜的空气流进来滋养学子们。但在具体执行中,权力却过度集中,窗户的打开权在校长手中,实际上是高估了某些校长的素质,一旦权在手,也就成了排除异已的利器,县管校聘成为尚方宝剑。什么百年大计,教肓为本,什么尊师重道,皆抛之九霄。这就是基层教师对县管校聘诟病的主因,实际上老师们希望改革,但反对借改革之名行利已之私。改革,只有得到一线基层教师的认可才能顺利进行,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原始地址:/rebang/4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