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残缺是伟大的残缺,正如维纳斯的断臂!关于上古史、关于《山海经》等,它都述而不作,这是真正的史家精神!在文武昌盛的大汉王朝,一个史学家,虽然学识渊博,识见深刻,但也同样是在皇权威压之下的官方行为。历史的悠久、朝代更迭变迁、战争的惨烈以及国土的广袤,使得他凭一己之利难以穷究天人之际。再比如对本朝历史的叙述,本应资料丰富,前因后果一一道来,千年之后我们都可以一览无遗,可是有些就是一鳞半爪,让人如坠云雾。我们现在,国力雄厚,文化昌明,应当秉承史家精神,探隐索碛,道明五千年文明密码,重书文明历史,光大中华文明!
司马迁在《自序》中写道: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存稿两套,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但对照检视,缺少十篇,有录无书。
据《汉书》注中张晏说散逸的十篇为:《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录》《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但后人亦增补一些。
《史记》每一篇中都不免有点假,但每一篇也都有一部分真。它像陈年的古董一样,修补和锈蚀是不免的,但原物的神态却也始终古意盎然,流动在每一部分里。
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的态度始终是严谨细致的。既然是史书,涉及前后几千年,绝大部分内容司马迁本人是不可能亲身经历的,只能依靠已有的史书典籍,如果记载有误的话,司马迁再研究对比也难免会有错误。况且中国的上古时代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尧舜禹等内容只有流传下来口述传说,至今都没有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殷墟遗址证实了商朝的存在,二里头遗址证实了更早的夏朝的存在,在周原出土的青铜器“利簋”弄清了灭商兴周在公元前1046年,这都是近100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司马迁是没有这些资料的,所以说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史记有失真的内容在所难免。《史记》有残缺更不用感到意外,自古以来多少书籍著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又因为“各种原因”被销毁删减和禁止流传的?
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客观的历史是需要后人传播的,人都有主观意识,有的地方有偏颇在所难免,尤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时代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等的,所以当我们今天看待,可能有些地方不对,但是有些可能在当时条件下是正确的,或者当时无法证明是错误的,还有史记虽然是史书,但毕竟也是文学作品,只不过比小说真的多罢了,所以我们要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它,它的不足之处客观对待,但不能抓住某些错误不放,要全面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