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诗人应该唐代诗人最有名,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柳宗元,李商隐。李白的诗句现在仍家喻户晓,连儿童都会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作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李白还有许多豪爽大气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直,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为什么能写去这大气之作,我认为最主的是作者把诗和生活融和在一起,写一首好诗要走到生活当中,实地采风考查,不是作在屋子里当诗人。喝酒该天相互学习,自然有好作品,后人了可比!
古代大诗人作诗技巧是在哪里学的?
拿诗仙李白来说吧,有人把李白的旅行地图做了出来,你看看就知道了,要真论打卡纪念,古人真是不输给我们,要论〝浪〞真的没有人能比得上李白,你看他出生地在千万里之外,最终他的足迹走遍了山川湖海,名胜古迹。
苏轼这一生基本上没停下来,屡遭贬谪,可他楞是凭着自己的乐观派作风,倒也活出了自我,尤其是在吃的造诣上堪称北宋时期〞舌尖上的中国。
总之,古代诗人作诗的技巧,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经历,来源于大自然和灵感。
古代大诗人的作诗技巧是生活体现与心灵反映相结合,巧到形象具体,合到气势磅礴,有板有眼无法比拟。
谢邀请!
简单说几句吧!
我对诗歌没有研究,只知道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是意境曼妙!但要我写我也真是半天憋不出个屁来!题主问道“古代大诗人的作诗技巧”。我也知之甚少。
前不久,孩子学校教授了一门新的课程“声律启蒙”,我还专门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中国古人对声律的养成是从小对孩子的听和说抓起的,早在很早之前,咱们古人就意识到了声音的韵律规律,于是也有人前前后后编撰了相关方面的书籍。现在比较广泛的就是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唐诗那是我国“诗”的鼎盛时期,那是跟大环境有关系的,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怕也只有唐朝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万国来朝的时期,到现在,也是唯一的。从而导致各地文化的大交汇,才涌现出了那么多的经典诗作。但每首诗作都会遵循声韵格律的特点,不仅优美而且易于诵读,所以,我从这一点考虑,古人应该都是在小的时候,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题主要问的技巧,我想跟这个有一定的关系。
你要问,大人现在学来得及吗?
我感觉来得及啊,韵律不是小朋友的专利,大人可能那么多年的语言习惯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没关系啊,只要不是砍了胳膊让他重新长,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前提是,你真的喜欢声韵格律。我现在就每天给我的孩子听《声律启蒙》,我闲的没事的时候,就给她来一句:“云对雨,雪对风”,我家孩子很自然的就对上:“晚照对晴空”,而且还能一个劲儿往下说,不带打磕巴的,声律讲究的就是顺畅,我孩子能做到,你们也能做到。
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通常来说,所谓的“诗词论”盛,则诗词衰。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去研究一副画用了多少克墨水,或是一朵梅花必须画成什么样儿,是毫无意义的。同样的,李白没学过太白集,杜甫也没学过杜甫诗集。这么说吧,古人学习诗词技巧,从来不是从别人的诗词里学的。
诗词的本质是真,首先遵循这一最基本的底线,然后运用自己储备的文化素养来尽量把自己的“真”表现出来。这就是其中的技巧。而这些技巧,归根结底便是「用字的贴和」。那么用字如何贴和?举个例子。
杜甫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古人学习诗词技巧的方法了。说的形象些,有水平的人,看见春天里红杏开满了枝头。便能写出“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是没文化的人就只能说“哇,这里好漂亮好漂亮!”让他去形容,却形容不出来。而这,便是在于词汇的储备。在于读书破万卷。
但是诗词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技巧已经炉火纯青时,这时候就是看天赋了。又举前面那个例子,“红杏枝头春意闹”。天资高的人,能写这个闹字,但是天赋差的便只能写“晴春红杏满枝头”了。
所以,古人写诗的技巧来源便是“读书破万卷”。而如何合理运用,这便是天赋问题了。同时,说句很悲观的话,考试打99分是你的极限在这里,而打100分的人是因为试卷的极限100分,而这一分,真会让人绝望。
练习,欣赏人家的诗词。然后就剩下感觉了,有时候一个月都不想写诗。
我试过两年都写不出一首花月连珠
有时候想写,酒喝多了,写到一半就断片了!哈哈
十年寒窗,饱读诗书,历尽风雨,视野丰富,天资聪慧,自身天赋。造就了千古绝唱的大诗人。古代诗人学的是四书五经,包罗万象的人文地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处世哲理,风土人情等。知之而知之,不知而不知,成就了真,善,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此开阔的胸襟,生话还有什么坎不能过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眼离乱,我舞月徘徊。写尽诗人对仕途的不顺,人生的茫然,但只要手中有酒,心中有明月,其他的都可以暂且不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难道诗人仅仅是在说自己生活的宭迫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好一个共字。夫妻也好,朋友也罢,有了共字,一切皆成。人比黄花瘦,简直神了,岁月无情,昔日美丽的容颜象黄花一样,在凋谢,在枯萎。这种思夫之痛,感情之真,黄花恰好代表了诗人内心所思,所想,所盼。大诗人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的不同,所以古代诗人要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见所闻一般都用诗或词来倾泻。古代诗人学的是文言文,繁体字,而后人学的白话文,简体字。因此后人想达到或模仿唐诗的意境和文采,有点难度。无论月圆月缺,桃红柳绿,还是荷颜桂香,诗人们用丰富的阅历,优美的文笔写出了时代的大环境,更展现了大诗人们自己心灵中的小世界。这不正是诗的灵魂吗?
诗人作诗就好比蜜蜂酿蜜,巧妇做饭。会作诗是一个诗人最起码的本领,如何学会作诗呢?作诗的技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诗的技巧是从前人的作品和作诗经验中得来的。杜甫评李白诗作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的就是李白的诗篇有庾信和鲍照的影子,李白是学习过他们二人的作诗经验和风格的。会作诗就一定能写出好的诗作来吗?不见得!还有一句俗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需要知和行完美地结合,才能产生出好的作品。足不出户,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他们的伟大作品无不是在漫长的游历或者是颠沛流离或者是贬谪途中完成的,如果看看他们的人生轨迹,与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若合符契,完美无间。蜜蜂采得百花后方能酿出芳香浓郁的蜂蜜,而巧妇没有米的话也做不出好饭来。后人没有前人的人生经历,如何能写出他们那样的千古名篇呢?
年少得蜀望长安,自信人间三百年;信手一曲人去后,月色钟声谁在船。人生何能定风波,人生何来蜀道难?酒醒每买梁园壁,歌罢谁和相如赋?无边月色归何处,咫尺帘上愁江湖;长安城外浔阳渡,长安落日飞孤鹜。
欲诗而诗在功夫外,饱览群书,熟读经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方可作诗,而是否为好诗,还要定于个人的悟性和才气,以杜甫论言:在山言山,在水言水,在廊庙而言朝政,在村野而言农事,天地造化,万事万物皆可入诗,杜诗独擅天下,以其义正,其气豪,其心悯,其意雄,其兴远,其格高耳。
诗词以唐宋为盛,空前绝后,前人没达到这样的高度,后人也不可企及。古人创作诗词的技巧从何而来,为何后人很难模仿?这需要认真的分析才能找到真正的根源。
古代诗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也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步骤,公认最早的诗集是《诗经》,以四言诗为主,韵律也较简单,也不是很严格,而且这些诗的素材大都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即来自于生活,譬如大家熟知的《关关雎鸠》就是四言而且和人们的日常劳动密切相关,也是人们生活中吟唱的一种形式,和现在的流行歌曲类似。秦汉以后,逐渐发展成五言然后七言,譬如乐府就是以五言为主,如《木兰词》和《孔雀东南飞》等。
到唐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非物质生产的劳动,所以文学艺术等非物质生产的创造得到空前发展,所以涌现了大量的杰出诗人。
诗歌的创造需要一定的环境和土壤,人们才能激发出创造性和兴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优裕的生活,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文学基础,浪漫的情怀,还有一定程度的竞争和激励。
诗的创作常用手法是“赋比兴”,同时诗也是一个人志向的表达手段,“诗言志”是也,为便于吟唱,有一定的韵律要求,就是“声依咏”。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文学主要成为决定人的社会阶层的关键因素,所以人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赋诗作文上,同时文人雅士也经常定期集会,进行诗的创作,即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竞争,譬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的《滕王阁赋》都是记述这种活动,那时称为“俢衤契”。
生活节奏的缓慢和空间的阻隔,一方面使人们的各种情感得以积聚,为了释放这些情感,人们便有了诗歌创作的欲望,生活节奏的缓慢也使得人们有时间思考和回味这些情感,珍惜这些情感。譬如离别,思念,爱慕,感时,感事,咏物等。没有这些感情的积累人们的创作欲望就不够强烈,没有时间酝酿,就没有深度的思考和语言的凝炼。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快节奏的时空里,想的是收入和房子,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沟通非常方便,没有什么优美的感觉可以积聚,所以离诗人的情怀越来越远。人们从现代科技中得到很多的便利和享受,同时也失去很多丰富和宝贵的人类情感体验。
古人对于作诗和如何评价诗也有专门的研究专著,譬如鍾嵘的《诗品》,皎然的《诗式》等。
但要成为好的诗人,远远不只是拥有这些,还要拥有诗人的情怀,作为诗人,不论你是做什么,心里都会装着诗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也会激发创作灵感。不论是潇洒一派,还是现实一派,抑或浪漫或隐逸,现实生活从来不缺创作的素材,就看你能否抓住这些瞬间的感觉并把它上升到诗的意镜和诗的语言。
宋词是诗高度发展的产物,也称“诗余”,有更为严格的格律和平仄要求,要完全把握好也不是易事,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严格训练。
现代的新诗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也没有严格的标准,如果有人认为这也是诗,权且就把它当成诗吧,反正我是不以为然的。
这个问题共有两个问题点。第一个古代大诗人作诗的技巧: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理解的:中国诗歌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出现过鼎盛了,最有代表性的《诗经》、《楚辞》就是后世诗人学习的模本和范本,凡事绝不是空穴来风,都应该能找到它的起源和源头!我想李白杜甫白居易也不是一出生就会写诗吧!总应有一个启蒙开化、认知学习、尝试实践、云游天下作诗不止的过程!我们小时候学过的那个铁杵成针的故事不是告诉我们李白是怎样刻苦用功的了吗?前世前朝有样板和标杆,后世文人就在心里有了一把尺子,具体到能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境界?那就是个人的天赋问题了!唐朝的诗人多了去了能够达到李白杜甫白居易高度的不也就是那么几个人吗!众多诗人的积聚也就成就了唐诗的鼎盛和高峰!至于初唐盛唐晚唐每个时期所涌现出的诗人和诗作无论从其数量还是质量还是风格上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至于唐诗的意境和文采则是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所谓意境就是一个诗人的思想,思想的高度取决于你所处所站的高度,站位高意境自然就宏大瑰丽自成诗中的伟岸丈夫;站位低难免就会出落成小鸟依人的小家碧玉。李白曾事身朝堂罚高力士脱靴李林甫磨墨,故其诗的豪放和浪漫自是无人能敌!杜甫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底层,尝尽人间疾苦,饱受冷暖人心,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也促成了他成为史诗的巨人!最后点击文采这都是个人写作的小技巧小把戏而已!拈字炼词造句自是写诗不可缺少的功夫!唐朝如此历朝一样!古人若此今人也概莫能外!
古代人学的是文言文。现代人呢?是白话文。
单凭这一点,今人很难胜过古人及做到学好古文。
再就是,流传下来的诗词曲赋,大部分都是古代精英写的。这一点,现代一般人很难做到。比如诗,唐诗,人家上学就学的如何作诗。今天的课本几乎没有说怎么创作诗,都是让人背诵诗的。背来背去,犹不解其意。常说,读书破万卷。真正破万卷的有几人?
纯文学,纯诗词,从上到下,古代都特别重视。
今天大部分人是玩游戏,看小说,阅读新闻……
玩古文字的有多少人?
再说,能看懂易经的有几个人?古代寻常的字,我们都搞不明白。比如寻和常还是数词呢。
如果我们生下来就接触之乎者也,现实吗?
诗词和文言文可是大有关系的。
古代文人视国文圣贤之书。字词句文,对联诗词散文论叙,文言旧体,书画歌舞……以文会友,以文对答,以文当歌。上至京师科考殿试,下至酒度飞花作对,左至花街柳巷吹拉弹唱,右至戏剧歌舞升平,哪里缺了古传文化?就连洗衣农也会几句对联“天上雨兮兮,绿水洗红衣”。故有唐诗宋词,元戏曲,明清小说……
现在,学生科目繁多,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文革”又革了传统文化的命,百用无能是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慢慢地在消失。
土壤环境没有了,花还能开吗?
这也是文化到退的一种现象,没有把老祖先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其一:古代诗词门类复杂,词牌众多,运用起来比较麻烦。其二:社会在不断的进化,快节奏的生活给了人们太多的生存压力,更多的人只为活命,顾不上精神需求。其三:诗词是一门奇妙的艺术,它需要灵感和天赋成全,不是谁想写就能写的出来的。其四:整个社会缺少发展诗词文化的氛围,金钱至上无情的碾压了人们的其它需求。不是现代写不出古人的意境,而是现在的人们实在没有那个闲情雅致。所以,当然,就没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和超越。
常言: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是代表中国不同朝代而特有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代表了那个时朝最高水平。
辉煌的唐诗和宋词可以比肩。如镶嵌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的明珠,至今仍闪闪发光。
诗尽管始于前,但盛于唐,唐朝诗人,人才倍出,群星荟萃。初唐四杰,中唐李杜,更有晚唐小李杜,饮中八仙诗文个个了得,诗仙,诗圣,诗佛,诗鬼。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均在此期诞生。多以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出现。
后人以能吟诵几首唐诗而自喜。连吖吖学语的幼童都能背:鹅鹅鹅,举项向天歌……。今日的诗词大会,更让亿万观众不仅为诗的魅为所折服,为选手们的表现而喝彩!也为诗千年不衰所景仰,叹服得口瞪目呆。
今人为何做不出这样的好诗呢?
一定的环境土壤出一定的作物。春秋出诸子百家,唐出诗人,宋出词人就是同一道理。
最主要的是:我们受教育的语境大不同了。古文言文的熏陶,使唐人出口就有诗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们致学更为严谨,贾岛为诗中,一句:僧推月下门,还是敲,纠结不己。这就是推敲一词的由来。
而我们近百年来是白话文教育语境,弄个顺口溜,作个打油诗还算凑合,最适合的来个自由发挥自由诗:啊!…啊…
想达到唐诗的境界,确实不易。
那时的读书很简单,几乎只有写文章,没有英语数理化,从小学书塾先生传授就是这些诗歌、幼学、八股文,律理成为定格模式,所以涌现了许多神童几岁就能吟诗作对。看《红楼梦》就明白黛玉、宝钗为什么十多岁就能熟咏诗词歌赋的原因了。现在学习的门类太多,为了应付考试,谁只读语文一科呢?时间久了,这些古文、诗歌懂的人越来越少,连教授都不懂,怎么普及到人呢?靠模仿出来的也远没唐风宋韵了。
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作诗技巧哪里学的?为什么我们从小背诵唐诗宋词,可是好多人不会写旧体诗呢?我看了几个回答都是答非所问。听听我的解释您一定会明白。
中国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每一代的文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这里面学习的内容有两个:
1.阅读理解前人的作品
2.学习前人的创作方法
一、阅读理解前人作品
阅读前人作品,这是古人必须的学习课程。
这也是我们从小至今干的事情。诗词大会上有人自称能背几千首诗,这一点真心佩服,我读过几万首了,但是能背过的不到一百首,比我上高中的儿子差远了。
虽然我孩子才开始学习创作诗词。但他们整个高中里,600个孩子好像只有他能写首五律填个沁园春,连语文老师都做不到。
原因呢?看第二条……
二、学习前人的创作方法
学习前人的创作方法?学校不教呀,考试也不考。
进了初中以后,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识和阅历,是创作学习的最佳时期,但是学校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各类补习班压的抬不起头。怎么会学没有用的东西呢?何况,没有老师教呀。市面上那么多诗词创作的书,大家读过几本?
熟读《唐诗三百首》真的会做顺口溜!背过多少诗也没有用,一定要学诗词创作的规则和方法才行。
古人不但耳提面授,而且有大量的创作方面的书籍供学习。例如流传下来的有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皎然的《诗式》,还有中国遗失日本保留下来的《文鏡秘府論》,其中唐朝大诗人崔融的《唐朝新定詩格》,王昌龄的《詩格舊題》等,都对诗词创作的立意、语病、格式等各方面做出了理论上的论述。虽然更多的书籍都遗失了,但保留下来得也足够今人去学习了。
所以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古人能学的东西,其实我们今天都能学,而且互联网时代更方便。不用动脑就知道,21世纪怎么会不如一个大多数人是文盲的时代呢?
第二个问题:
这种论断在每个朝代都有,唐人还认为自己不如魏晋呢。鲁迅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真的吗?
李白留下来的诗大约千数左右,王之涣惨了,留下了六首。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蔡宽夫诗话》说:“元之(北宋诗人王禹稱的字)本学诗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红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作者当时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佑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杜甫字)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复易。
王禹稱的诗因为与老杜的诗几乎一样,所以很得意不比唐人逊色,假如老杜这首诗遗失了,是不是就认为王禹稱的太差不如唐诗呢?
古人流失的大量作品,后人可能做出来好多,何必妄自菲薄?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又评价纳兰容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但是,大家读过王国维的词吗?放在宋词里面你能找出来我佩服你。杨慎、纳兰、张惠言……好多人的优秀作品不逊于唐宋的。
唐宋以后的好作品层出不穷,因为科技的进步,留下的作品越来越多,穷极一生我们也看不完,这里面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再往后的今天,诗人的交流基本上只写诗不看诗,古人的诗都看不完,何况现在的诗了。而且好多人不懂格律,经常看到被吹捧的诗作竟然连最基本的平仄对仗都不对,大多数的读者缺少的旧体诗鉴赏能力,又怎么会发现好作品呢?
对于这样一个很有深度的文化范畴的问题。一般人而言,是无法剖析出真正的答案。但看到很多人留言及评论。也说明我们国家国民素质还是有很大提高,也开始反思教育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可喜可贺。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和学识,算不得是文化人,更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诗词”有啥了解。仅就自己的肤浅想法说点微言,供大家笑谈。
其实,一楼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我国的现代教育,对古汉语的继承和传授,都仅仅停留在欣赏,解析具体的古代诗词。而没有教授国人学生学习古人怎样去创作写诗。
其次,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但任何时代都不可能诸子百家,七十二行样样都在一个时代达到巅峰。这不现实也不科学。要不,仅就中国文学史而言,就不会出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类的总结评定。都说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论诗词小说喜剧电影。。。。都需要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唐诗出众,是那个时代适合,鼓励诗作者们创作。简单的例子。现代城市高楼林立。有多少人没看过空旷的原野和乡村,能做出和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和意境?
现代社会的飞机,轮船,地铁,手机,热水器,空调,微信,支付宝,等等对于古人来说,他们见识不了,也不会成为他们文章诗作的素材。任何科学,随着时代的进步都应该得到发展和创新。得和时代吻合。唐朝有中国古代汉语文言文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现在我们有简化汉字的环境氛围。两者的产出自然不同。
所以,可以学习方法,但结局肯定不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所置身的时代。这算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肤浅理解吧!
哈哈,要想弄明白古代大诗人作诗的技巧从哪里学的,首先要研究下现在写诗的人有没有技巧规律而言!可以肯定的讲,你找不到答案,没有哪一个诗人会告诉你他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那里学到了写诗的技巧,因为他自己也讲不明白用某种技巧就当写出好的诗篇!
事实而言,诗乃心灵艺术,诗出自诗人的意境,缘自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而每个人每个意境之间形成没有技巧可讲!更没有规律可寻!再者意境及文采绝不可能横仿与装出来的!而是从人生阅历,及环境酝酿而来!
好诗者处处有灵感,只有遇见,所有有缘!有缘而感,有感而发,字句相连!意深情远!自当为诗!但凡诗者,莫去刻意模仿谁!写出来,真正的自己!你会成为传奇!
依蒙小诗论诗诗从心生
关注依蒙天天有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