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辈子都是马马虎虎改不掉,当下就别提改掉马虎坏习惯,让孩子心情宽松直面高考。家长在孩子面前别提高考,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把话题引导到书本以外的事情上面。我都是这样做的,效果还不错。
思路就是错的,没有马虎这么一说,还是水平没有达到,比如任何一个高中生都比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做口算好,并不能说明一年级的同学更马虎,而是一年级的同学水平更低。同理马虎是在没有准确理解,快速反映知识点,事后能够明白是因为事后你会寻找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所以多做题,多在细微处下功夫,熟能生巧
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马虎,即粗心大意。在考试解题时往往会让你丢分,并且丢掉的是你本应该拿到的分数,因此你极有可能因为一时的马虎而让你被许多水平相当的同学所超越(正所谓多得1分,干掉千人),更有可能在高考的考场上让你输掉未来,所以马虎实在要不得。应对策略有4点:
1.放松身心。尤其是大考,放松与否对考试影响甚大,可采取深呼吸(吸3秒,屏住呼吸4秒,缓缓突气5秒)
2.认真审题(采取先泛读一遍,再精读一遍,并在精读时用笔圈出关键问题和关键字眼),并且对于选项(若是选择题)同样要两遍审题,因为大脑经过两次的刺激强度远比一次要强的多。
3.多管齐下。动脑、动嘴(默读)和动手(及时圈出关键词)共同配合,这样审题可以最大限度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4.树立信心。让自己在高三最后阶段冲刺高考的路上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没有机会了好好学吧,多做对几个就是胜利!
谢谢邀请。
马虎当然是坏习惯,但是否只是马虎则需要再思量一下。
坏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去掉也绝非易事,要下决心改正,并要有具体有效的措施。
谢谢邀请!本人初中二年级辍学,我儿子也是初二下学,所以很尴尬也很抱歉不能给你很好的建议!
只要你能下定决心,一切坏习惯都可能去改掉,关键是看你的决心有多大,能不能强制自己去干某些事情。马虎的坏习惯很多人都有,如果人人都细心那将会给自己增加很多分,你算一下,一张卷子是你马虎做错的有多少分,改掉这个坏习惯也能够在剩下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成绩,下面我说一下我是怎么改掉这个坏习惯的。
我在高三的时候也经常出现因为马虎而失去很多分,当卷子发下来看到自己因马虎做错的题,都想打自己,当时这么简单的题让我给做错。我老师曾经给我说过,要想改掉这个习惯你每次做题时要仔细认真的读题目,把重点词给圈起来,提醒自己,自己做完回答后在回过来,仔细看一边自己的答案,是否有写错的地方,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慢慢的就改掉了,虽然现在还会出现马虎的情况,但是相对来说已经好很多了。
我建议你,在这段时间你要耐着性子,慢慢做题,反复检查,别急于求成,会有所改变的。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养成一个好习惯只需要十七天,戒掉一个坏习惯需要二十三天,现在算来距离高考还有49天,只要你用心去改变,这个时间是足够的。加油吧,坚持下去,成功已在不远处。
高三复习紧张而繁忙,高考成功有几个要素,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科学的方法,马虎是高三学习的大敌,马虎会使得一轮复习中知识点的建构失去系统的完整性,能力建构欠缺,使得复习效率降低,事倍功半,要命的是马虎的习惯会带到高考中,因为做题马虎而丢分的现象严重,要知道在高考中把题做错了形同于不会,冤枉透了,尤其数学选择题与填空题,因此必须下决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凡事都要求真,不能想当然,形成缜密的思维习惯,解题的步骤要详细书写,要追求思维的严谨,解题要规范,熟悉各种算法及算理,计算能力要加强,做到每算必准,心算,口算能力要特别训练,加快运算速度与准确率,诸如配方,因式分解,解方程,解形形色色的不等式,等价转化能力等等,学习数学不能仅仅看题解,要亲自动手做。理解思路及思想方法,不断纳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方法体系,查漏补缺。学习中道比术更重要。
距离高考还有40天左右,对这类学生应指导他翻翻错题集,找出错的原因不碍是知识性或马虎了事所至。本应可以做对,而由于马虎而错,实在可惜。需知高考一分可以拉开几百甚至几千考生的差距,万万马虎不得。提高了认识,马虎了事的坏习惯就可克服。
感谢邀请。
高三学生马虎的坏习惯要改,其他年级的学生有这个毛病同样也要改。一个马虎的习惯就会令你折戟沉沙,就会让你兵滑铁卢,就会令你改写人生,让你痛彻心扉地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但是一个学生的马虎又不能仅仅归咎于“做事不认真”那么简单。我在批改学生试卷时,发现许多学生被称为“马虎”的行为,常常是因为基本概念不理解,或者对题干信息理解不透,答非所问。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或者老师应当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更需要要求学生弄懂、弄清楚、弄得融会贯通,领会概念的实质。
对于后一种情况,应当加强学生审题训练,尤其是题干里提示的话语、关键性的词语,只有把这些重要的信息抓住了,下笔答题才能不会因“马虎”而丢分。
比如江苏高考语文张笑天《上善若水》有一道简答题:“本文不以记叙和描写见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文章艺术手法的理解。”
这个题目里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记叙和描写”,二是“艺术手法”;前者是提示,“记叙和描写”是“表达方式”的技巧,表达方式除了记叙和描写,那么剩下来的就是“议论和抒情”(能考的,说明一般不会出现在高考题中)了。
另一个信息就是“全文的表达技巧”,结合平时所学知识,根据选文的题材特点,我们很容易思考出“虚实结合”、“借物抒情”、“借古讽今”等等。
克服了所谓“马虎”的问题,考生无论怎么笨拙,此道题的答分都会超过全省该道0.27的平均分的!所以,高三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马虎”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候更多原因可能是在要从“马虎”之外去寻找的,比如说知识的缺漏,应试技巧经验的不足!
这样解释,不知能否给您启示和帮助,欢迎留言,我还会继续思考,以期给您满意的答复。
有个普遍的逻辑,如果什么事最终可以养成习惯,那一定是这样的事在过去,某时或者一长段时间里,曾经给此人带来某种好处
比如马虎这个习惯,为何会形成?如果你的马虎,产生了严重后果,被家长批评,甚至是处罚了,你也许就不会再马虎。反之,每次你的马虎都有人给你收尾,帮你处理善后,似乎没产生什么后果,那马虎的习惯肯定改不掉。
已经高三了,还是很马虎,这说明他的前十几年都过得很愉快,未曾因为马虎而感受到太大的烦恼,至少他自己觉得还可以,没有必要去纠正。
马虎和拖延一样,来自于人性劣根性——懒惰,懒惰是人类的原始弱点,在孩子幼小时,如果教养得到,可以得到很好的规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若从小被宠爱,很多责任被剥夺,最后不光会懒惰成性,还会对自己的父母多加责怪。
要改掉习惯是困难的,但是,养成新习惯可以替代坏习惯
既然知道马虎来源于懒惰,懒惰带来了依赖和拖延,这两者又助长了人的懒惰。
孩子的懒惰很多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的控制和迁就造成的——过于控制的父母,会让孩子学会听话照做(懒于思考);过于迁就的父母,会让孩子学会偷奸耍滑(懒于动手)。
孩子要克服的不是马虎,而是懒惰。怎么克服?
首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是教养者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只要他不会伤害别人,不会害到自己,在合理范围内,主权应该还给他。
你要明白,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友乃至各方面的活动,都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既然是他自己的事情,作为教养者,可以给建议,或者帮忙分析,却不能控制他的方向,干扰他的前进。
只有他对自己的事情有了主权,才能够走心,去在意事情的全部。
其次,自己的责任自己担
对自己的事情有了主权,可以选择和决定,那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不能再说是父母叫我这样,老师叫我那样,自己不负任何责任。平时被大人决定过多的孩子,最容易依赖大人的决定,同时又很抵触,最后结果不好又会抱怨大人。
既然需要负责,那就需要加倍的用心和努力,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再有,自己的过错自己改
为自己做主,承担责任,就意味着犯了错要自己想办法改过。
以前不打紧,做错了事大人买单,因为那是大人帮忙决定的。以后都是自己做主,就不要怨天尤人,学会自己面对自己的失误。
就如马虎的习惯,不是大人的错,是自己马虎,丢掉的分数是自己的,既然都是自己,就想办法去改进,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更无权责备。
最后,自己的未来自己定
这是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所需要的。未来能够自己说了算,才让人感受得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不管生命是卑微还是高贵,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诉求,都不是为自身以外的人而存在。
也不管父母多想绑定孩子成长的路,最后都要准备好,为孩子自己的选择而让路。
他能决定自己的未来,才有为之奋斗的动力,才会感到成长的喜悦和快乐。
说了这么多,看似和问题无关,实际上,问题很多只是现象,背后才是真正的问题。我认为一个学生做事马虎,根源在于懒惰的习惯。
而懒惰又来自于家长的控制和迁就,这两种教养方式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前者让孩子失去思考的主权,后者让孩子失去行动的意愿,孩子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