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母亲教育孩子的感人故事?

每个人一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总是巨大的,一个母亲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庄,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响孩子一生。

母亲,这个伟大的称呼,是人类的起源绵延不绝与发展的重要角色,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历史那些非常有名的几位母亲。

第一位便是“孟母三迁”中孟母,孟母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了给他挑选好的居住环境,多次搬家,最后在搬到了书院旁边,孟子每天跟着老师读书,孟母这才满意,要是没有孟子没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也许孟子虚有一身才华却始终没有人发掘教育,终其一生也就如同平凡人一样。

第二位“精忠报国”的岳母,我们从小就听过岳母为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以此来鼓励岳飞时刻不忘为国为民收复河山,岳飞也尊母志,建立“岳家军”纪律严明,打的金人节节败退,只可惜奸臣挡道,岳飞也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在风波亭,但是他的事迹也被后世相传。

第三是“画荻教子”的欧阳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的母亲也是教会了一生正义的人,欧阳修自小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小时候家贫,读书识字没有纸笔,他的母亲便以芦苇干做笔以沙地做纸教他读书识字以明理,欧阳修也不负母亲的重望,成为了北宋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第四是“封坛退鲊”的陶母,东晋名将陶侃之女母,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母,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更教会陶侃的是做清廉之官,即使是一坛腌鱼也可不随意受贿。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爸爸讲孟母三迁和孔母授学和欧母画狄,徐母大义,岳母刺字……等之类的故事。

除了这几个还有一个陶母剪发退鱼也印象比较深。

先说一说孟母三迁。

孟子是谁呢?他名珂,字子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学家,政治家。被后人称为亚圣,就是其身份和地位仅仅次与孔子。历史上但凡是著名的人物,与他们的母亲正确引导教育是分不开的。孟子也不例外。他幼年丧父,母亲为其父守节期间,搬到其父的墓地附近居住。在这期间,经常有送葬的来此。孟子一个小小孩经常跑去看热闹,然后回家没事儿就开始玩儿起送葬的游戏。天天连哭带嚎,又抗藩,又刨坑,挖土埋死人玩儿。他妈妈一看觉得这孩子天天弄这些东西也不太好,长大能有啥出息呢?

于是果断搬家,就搬到了市区。出了门就是做生意的人家,孟子耳濡目染,天天看人家怎么做外卖,缺斤少两,谋取利润。没事儿回家就跟他妈妈学,活灵活现。他妈一看叫苦不迭。更要命的是邻居却是个杀猪的。孟子天天看人家杀猪,回家也玩儿杀猪游戏,唔嗷喊叫学猪被杀时惨叫。母亲一看这还了得,天天不是拿着刀追着自家猪跑,就是学猪惨叫不绝于耳!觉得此地不宜久留,就又搬家。

这回搬到了一个学堂旁边。每月朔望(夏分每月初一),大大小小官员都来到文庙又行礼又作揖,还跪拜。孟子在旁边看着有趣,回家就又作揖又行礼。平时,学堂传出朗朗读书声,孟子扒门缝看,回家就给他妈妈背书。孟母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回可算是搬到了一个好地方。

原文:汉,刘向。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三字经里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以上讲的是择邻处,下面聊一下子不学,断机杼。孟子上学以后,刚开始觉得学习挺好玩儿,时间长了受不了,太枯燥。于是他就不好好学习,偷偷逃学到处逛。被他妈妈知道了后,当着他的面,他妈妈把刚刚织成的一大片布在机器上从中间用剪刀剪断了!孟子觉得那么大的布都快织好了,为什么要剪断呢?多可惜啊!母亲告诉他,学习就和织布一样的道理,知识需要一点点积累,学到一半轻易就放弃就是半途而废,将来容易一事无成。

聪明的孟子很快领悟了母亲的意思,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终于成了一代名师。

孔母授学。

孔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国著名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儒家文化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圣人”。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身为女子,但是却熟读诗书。十五六岁时嫁给孔子他爸爸。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爸爸去世了。于是颜征在就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颜征在父亲死后,把父亲所有藏书都搬到自家。她收了一群小孩,教他们唱歌,画画,算数什么的。颜征在在歌谣中教育孩子们彼此包容,彼此相爱。给儿子讲历史故事,讲完孔子不但记住了,还能讲给其他的小朋友们。这一点和现在的睡前故事有点像。到了孔子上学的年纪,让他正式进了学堂。

一个著名人物的成功,似乎都和母亲的引导和教育分不开。

欧母画狄。

欧母讲的是欧阳修的母亲。我发现这几个故事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孩子们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

欧阳修也是如此。他爸爸是个清官,好官。当官也没挣到什么钱,死后一分钱也没有,只剩一个破茅草屋,供娘俩住。孩子到了认字的时候,没有钱买不起笔,也买不起纸。但是欧阳修他妈妈却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真是一个要强的妈妈。她路过芦苇塘的时候,看到了芦狄灵机一动想到可以用来给儿子当笔使用。然后在沙滩上教儿子认字,读书。

欧阳修也真是争气,后来果然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徐母大义

讲的是三国时期徐庶的故事。话说徐庶是个大孝子。刚开始徐庶是刘备的军师。自从刘备有了徐庶,捷报连连。曹操知道了后就想法设法想得到徐庶这个人才。于是先把他母亲请过来,让他母亲写信劝徐庶投奔曹操。但是徐母却是一个很有正义的一个人,死活不肯。最后曹操找人写了一封信冒充假借徐庶母亲名义骗徐庶来到了他的阵营。

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这个传说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叫钱彩评《精忠说岳》中出现的。说岳飞在十几岁的时候,天天和一群小朋友们厮混,他妈妈怕他将来误入歧途,于是鼓励他报效国家,于是在他后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几个大字。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感人的故事:春秋时期的“孟母三迁”,北宋时期的“画荻教子”还有东晋时期的“截发筵宾”。三位伟大的母亲分别从学习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社交的重要性,培养教育她们的孩子,最终名垂青史,可谓是用心良苦!

孟母三迁

说的是春秋时期孟轲的母亲三次搬家的故事。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孟子却学着小做买卖和杀猪杀狗的事情。孟母觉得集市也不适合居住,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宫旁边,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最终孟子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如何教育引导他们,他们就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幼小的孩子又最善于模仿,接触的人、事物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

画荻教子

画荻教子,说的是北宋时期欧阳修母亲的故事。在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甚至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尽管如此,欧阳修的母亲确深知必须让儿子受教育、读书,可是没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他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最终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画荻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希望有些想让孩子辍学的父母,看看一千多年前欧阳修母亲的做法,不要轻易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力。

截发筵宾

截发筵宾说的是东晋陶侃母亲的故事,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也可以看出陶母对于儿子结交优秀的朋友的全力支持。最终,在陶母的教育之下,陶侃成为东晋名将,名垂青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母亲又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历史上三位母亲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对于当下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




历史上有很母亲教育孩子的感人故事。如,画荻教子,孟母三迁,截发筵宾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这里我要说个鲜为人知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感人故事。

孩子上幼儿园了,作为母亲,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然而,每次家长会,都令这位母亲失望,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是一个“愚顽不化”的人。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她说宝宝很棒,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人喂。

儿子上小学了,又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9名。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你很棒,只要能细心些,准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喜悦的光芒,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告诉母亲:“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希望不大。”她怀着忧虑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便告诉儿子:“班主任说你很棒,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当儿子把一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到母亲手里时,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孜孜不倦的教育……”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泪水滴落在手中那份录取通知书上。

这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故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首先想到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有个适合孟子成长的环境,不惜三次搬家,当得知孟子逃学,不好好上学,用剪刀把自己织的布剪断,教育孟子说:学习就像是织布,织布是一针一针的织,学习也是一天一天的学,日积月累,才会学有所成。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今天中途剪断织布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听后,理解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听母亲的一席话,豁然开朗,好好学习,最终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千百年来母爱都是伟大的,都是被世人称颂的对象。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佘太君。

佘太君:名佘赛花,是金刀令公杨业的夫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爱国名将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响研习兵法,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大家闺秀,与杨业成婚后,夫君在边关打仗,她就在家组织仆人丫鬟习武,仆人的武力和忠勇个个都不输于驻守边关的将士。

佘太君一生共育有七子二女,后有收养一子,个个被她教导成少年英雄、文采出众、武略超群。虎父无犬子,儿子们都随父亲上战场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位伟大的母亲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是以国家大业为首任,这种不顾儿女情长的舍身忘我的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流泪。

话说杨家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退避三舍,对宋朝的太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只是后来奸臣潘仁美当道,在皇上面前挑拨离间、陷害忠良,最后导致杨令公以身殉国。令公死后不久,大郎在一次战役中独挑十八员辽将,最后精疲力尽,死于马下;二郎为护父帅,丧身刀下;三郎身负重伤,乱军之中被战马踏成肉泥;四郎重伤流落番邦,后来取了辽国公主;五郎伤心欲绝,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七郎死的最为惨烈,身上被108箭射死,射的浑身如刺蓬一样,只有六郎只身突围,保住性命。

当六郎把父兄的遗体带回天波府的时候,太君忍住在眼睛里来回打转的泪水,坚强如铁的承受着这万箭穿心之痛,试问遇到这种一时间同时失去丈夫和六个儿子的局面,世上有多少人能顶的住呢?可是佘太君给我们树立了千百年来的典范。

佘太君没有被这种悲惨的遭遇所打倒,在晚年的时候又亲自率领杨家十二名寡妇西征。十二名寡妇个个都武艺高强、视死如归,最终打败了西夏,凯旋而归。

所以佘太君在我的心里不仅仅只是一个伟大的母亲,还是一位品德贤淑、刚阿不毅的女人,让后世人称颂与敬佩。




学区房是从孟母开始的。圣人孟子年幼丧父,孟母守节不嫁,带孟子迁徙。

起初搬到墓地附近,孟子学跪拜送葬,孟母觉得不好,决定搬家,此为一迁。

母子搬到菜市场附近,孟子学讨价还价,孟母觉得不好,再次决定搬家,此为二迁。

母子搬到学校旁,这个学校学风严谨正气,孟子学礼貌秩序礼仪,孟母说:“这才是我儿应该住的地方”,此为三迁。

从此孟子发奋读书,修身养德,成为一代圣人。

孟母三迁,影响深远,比如南宋《三字经》中第一个典故“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择邻处”就是孟母三迁。

学区房价格通常是普通住房几倍,根本原因是寄托父母对子女教育成才的深厚期望。是否学区房就能带来好孩子呢?不好说,至少2300年前的孟母学区房培养了一位圣人。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




原始地址:/wenti/6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