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我认为简单地教育孩子不许和陌生人说话,是片面的。

在完全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孩子大胆与陌生人讲话交流,比如在商场超市购物、在学校与陌生学生交流、在兴趣班与师生交流。应该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交际能力、融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否则就是与教育初衷相悖。

在不能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应该小心应对了,甚至拒绝与陌生人交谈。家长可讲几个或从网上找几个孩子被陌生人伤害的真实案例让孩子了解并深记于心,如果孩子太小,可以采用童话故事来教育,比如《小红帽》的故事。此外还有全国、地方的网上安全教育平台,上面有专门的防范陌生人伤害教育内容。

看完陌生人伤害案例以后一定要告诉孩子,不是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坏人,大部分还是好人的。只有在不能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才拒绝与陌生人交谈。

希望能帮到你。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可能是最坏的建议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雪莉·汉比博士对暴力问题有20多年的研究,她在《TheWebofViolence》(《暴力网络》)一书中提到:

每一个父母都想尽力确保孩子的安全,保护他们。然而,现在的小孩需要培养自信。他们需要学会怎样去识别谁是好人,比如警察和行政人员。如果他们在商场或者集市上走丢了,他们不用害怕和任何陌生人讲话——他们应该知道怎样寻求帮助。

如果你设身处地地去理解罪犯的想法,这个世界看起来会很不一样。罪犯在寻找目标。大多数罪犯会避免和体格强健的成年人接触,那就是为什么小孩和老人在一些犯罪活动中会更容易受到伤害。罪犯正要寻找一个能战胜的攻击目标,这个目标必须具备两个重要因素:焦虑不安和社交甚少。

与陌生人打交道无法避免

对于孩子来说,“陌生人”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他们从来未见过及从未谈过话的人,是不是真的对孩子不利,并不能确定。

而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陌生人无可厚非,但孩子们总会长到可以独自出门的年纪,他们总有落单的时候:独自与同龄人一起玩,在社区里骑自行车,或到楼下的小店买点东西等。

如果一味让孩子避免接触陌生人,避免社交,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给孩子制造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在迷路或需要帮助时无法向他人开口。

社交经验不足,无法分辨陌生人的意图,很容易使孩子成为罪犯的攻击目标。

父母肯定不想用陌生人来恐吓孩子,而是想让他们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能够保证安全。因此,比起给出一个一刀切的准则(绝对不要和陌生人交往),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该如何与陌生人互动。

孩子该怎么跟陌生人交往?

该如何教育孩子与陌生人打交道呢?Kidshealth网站为父母和孩子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建议:

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的安全保护之下,让他和陌生人打招呼以及与新认识的人交谈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孩子是一个人独处时遇到陌生人,以下是你需要教会他的准则:

1、认准可以相信的成年人

让孩子知道,那些日常照顾他,并且始终在关注他举动的人才是可信的,比如父母、老师、祖父母、保姆等。

▶告诉孩子:如果一个陌生人走过来,说要载他/她一段路,或者给他/她一些小零食,或者要求帮助(比如寻找走失的狗之类的),必须坚决、大声地拒绝,并且马上跑开。

▶告诉孩子:他们绝对不可以上陌生人的车。如果一个陌生人站在车旁朝孩子招手或者要求孩子靠近,不要理他们;如果陌生人向他们求助,找个成年人(必须是成年人)去帮助他。

孩子可以把这件事告知可信的成年人。同理,如果任何人,无论是陌生人、亲戚或者朋友要求孩子保守秘密并且尝试触摸他们的私处或者让孩子触摸他们的,也一样要告知监护人。

2、根据行为判断他人,而不是外貌

▶教会孩子:大多数人陌生人都是安全的,但是总有些人会带来危险。孩子对外貌凶恶的人有警惕,但是很多伤害儿童的人看起来很正常。所以请教会孩子,要根据人们的行动来判断他人,而不是外貌。

3、教会孩子相信他们的本能

▶告诉孩子:如果他们感到不安或者不对劲,就算说不上来为什么,也要马上跑开。

▶教会孩子:当他们感到害怕或者觉得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以尽可能地吵闹——摔东西、尖叫都没问题。如果有陌生人试图强迫他们或者制服他们,大叫“救命!我不认识你!”或者“救命!这不是我爸爸!”会使附近的路人警惕并前来帮助。

4、尽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

无论是出去玩还是去上学都最好能找到一个同伴,如果要去远足,最好是能和一群同伴一起去。

5、找到“安全地带”

▶带孩子在社区里活动的时候,寻找那些他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比如爸爸的朋友开的店,一个亲戚的家,警察岗亭或者消防站,让孩子明白如果发生意外,附近哪里可以求助。

▶教会孩子避免前往“不安全地带”,比如附近都无人又有遮蔽的田野、黑暗小巷子或者黑漆漆的树林。

6、需要帮助时找警察

▶如果孩子需要帮助时,告诉他去找穿制服的人,比如警察、保安,或者一个商店员工。

▶如果附近没有穿制服的人,那些祖父母年龄的人、女性,以及带孩子的人可能会愿意提供帮助。

最后,仍然要提醒孩子相信本能:

如果他们感到不太喜欢眼前这个人,那就跑开去找别人。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家长对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说的,因为陌生人给孩子带来不安全的几率会大很多。这句话也会让孩子对陌生人产生恐惧感,从而对和“好的陌生人”交往产生抵触感。

这句话也让孩子对熟人产生放松戒备警惕而受伤害。

不和陌生人说话属于安全教育的话题。教育要和具体情景结合起来。父母在身边时,或是在很安全的环境里,可以和陌生人说话。




孩子理解问题比较简单,对于陌生人的概念呢,比较模糊。

这个涉及到的是自我保护的方式和方法,建议从这个角度系统一点点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不跟陌生人说话只是这里面很小部分,让孩子知道整个的缘由,比就一点给孩子讲容易一些。




我孩子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己搭地铁上学。假期的一天,她放学回来很高兴的跟我说,今天帮助了一位婆婆。在地铁站一位五十多岁的婆婆找她问路,她告诉老人家在XX站可换乘3号线,她刚好也在那一站下车,可以提醒婆婆。下车后,还给老婆婆指路,然后自己就去上补习班了。

我听完心里一阵后怕。但是我不露声色的先夸奖了孩子乐于助人,很善良,随后就这件事展开提问。我问她,那,如果老婆婆说她还是不会搭车,要你带她去怎么办呢?

孩子脱口而出,我还要上课呢,迟到怎么办?

我追问,假如你时间还充裕,可以带她去,你会带吗?

孩子略加思索,反问我,妈妈,你是不是在提醒我,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走?

我赞许的点头,说对,这就是妈妈想告诉你的。首先大人遇到问题,一般会向大人求助,不会问小孩子,我不敢说老婆婆一定是坏人,今天这个情况是你知道路线,而且你很善良,对老人家没有戒备心,以后遇到这种事,你可以找地铁工作人员过来,由工作人员给她讲解或者带路。

孩子说,你是不是怕别人把我带到僻静的地方弄晕,然后拐走了。

我紧紧抱住她,说,你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养大你可不容易呢,妈妈承受不了你受到任何伤害,所以帮助别人是对的,你也要牢记,正常情况下,大人不会向小孩子寻求帮助,在公共场合你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一旦对方提出进一步要求,你要马上拒绝。

做父母真的是一门技术活,既要保留孩子天真善良的本质,又要让她知道世间险恶,不要对陌生人投以全部信任。




不和陌生人说话,我们是在教育孩子冷漠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和大家再回顾一则事件,一位月份很大的孕妇在路上向一名女大学生求助,女大学生好心帮助她,结果最终却因为好心殒命。

并不是我们不好意思教育,伤害就能避免,越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孩子就越能够做到明智选择,既能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又不会伤害到自己。

在这一点上,如果过分跟孩子强调一是不系统,容易遗漏细节,二是有可能夸大其词,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心理阴影。

在两个孩子的教育中,我采用的是绘本教育。

我的蛋壳敲不破公益阅读活动,让孩子看到阳光的背面

作为俩娃妈,我报名参加了社区、小学的“我的蛋壳敲不破”公益阅读活动。

活动借助绘本《萨琪有没有小鸡鸡》系列,以及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学会自我保护系列中的《不要随便摸我》。

通过绘本讲解,以绘本中别人的故事为例,和孩子进行互动,让孩子明白哪些是我们的隐私部位,隐私部位不允许别人动和看,如果有人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大声地说“不!”这样等于让孩子明白,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

也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不一定时刻都是美丽的。

我去给社区做公益活动的时候,我都带着自己的儿子(当时女儿还没出生)。多听几遍总是没有坏处的。

接下来再进一步进行“不与陌生人说话”的教育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本身就需要被保护,同时让他们明白,孩子受到伤害时,不管伤害者如何威胁,这都不是孩子的错,一定要大声说“不”并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之后,我发现了另外一套比较系统的绘本《幸运的米拉》其中的《不跟陌生人走》。

绘本以小北极熊米拉放学妈妈没来接的故事,把小米拉遇到同学、不良少年、声明是妈妈同事的人、声明是同学阿姨的人、看起来无害的奶奶、背着大包裹要求帮忙的老人等各种人。

我觉得最棒的还有,米拉去传达室借电话用,看到传达室只有一个叔叔时,打开传达室的门、不让叔叔帮助脱外套、不喝叔叔给的饮料。而且都是很礼貌、机智地拒绝的。

这几本书我都是反复地给孩子讲,他们也喜欢听这些小动物的故事。

借助新闻提高警惕

如果看到了类似孩子被人带走之类的新闻,我也会及时和孩子讨论。

这样一是预防,二是万一发生类似情况,他们应该怎么办,都能和他们一起讨论。

多讨论讨论,如果有时间的话,类似过家家一样再演练一遍就更好了。

——————————

我是晨光微晓,学英语、爱绘本、专注育儿心理、育儿经验分享的俩娃妈,欢迎关注交流。




原始地址:/yule/64414.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