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这两个字是你情我愿的事?不要把捐赠两个字看成是施舍给别人?捐赠就是你给我东西与钱财,我拿到手以后我就应该有支配权,你给我东西我接受后,但你不能在我面前指手画脚的叫我做人!
说句真心话,就事论事。
先说说咋们甘肃的孩子们,孩子们做的确实不对。不管对方出于什么目的,捐赠本身是一件好事,捐赠方地方的一些人(当然不是捐赠人)不当的言论也不能抹杀捐赠爱心的这种高尚节操。感恩的心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基本的节操和做人的素养!没有感恩的心我们和动物又有何异。没有感恩的心又如何做到孝敬家长,尊重那些对你好的人?首先是我们榆中孩子做的不对,更反应出师德和教书育人上的缺失!“我们穷的吃小龙虾!”我们甘肃确实多山,住楼房不假,穷的只吃小龙虾就有点过了,而且我们甘肃确实落后。老师教出能这种攀比,大言不惭语言的孩子,说明老师本身在学校对于孩子教育上就存在经济歧视!我都怀疑作为老师是不是都没有公平的对待自己的学生?!才使这种社会不良的攀比,虚荣心带进学校这片净土!
咋们再说说捐赠方,作为捐赠方本着送爱心的原则,我也希望不要有地域歧视,或者差别心对待自己的被捐赠人。如果这样好事就变成坏事!还不如别送爱心了!这是给人送添堵心嘛。有地域歧视是不应该的,这反应出发言人的个人修养和品德!而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人,难道素养不应该比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高吗?!
我就想问提问者,我觉得我们做的不对的地方就应该面对,而不是辩解和逃避!送爱心的好事变成挑起地域歧视和对立的话我们不能说也不能做!就算捐赠方地区的一些人说了,我们也不要回敬这种侮辱的言论!因为我们是收益方,如果说了我们素养何在?
假如你以你前很穷,有一天,你的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来见你,他还认为你像以前一样贫穷,给你送了一些他不用的衣服等,并让你感谢他,你什么感觉。
不了解别人,自以为对方贫困,不管对方是否需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捐助别人献爱心,捐助的是别人不需要的东西,还要求人家感谢你,被人讽刺冤枉吗?
现在网上大多数人都骂榆中的孩子,认为这些孩子不懂得感恩,人家天津的老师知道你们贫穷,捐书捐物帮助你们,你们不仅不感恩戴德地感谢,反而写信嘲讽,太不知好歹了。
仔细分析,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天津的捐助者就没有责任吗?
就象当前流行的放生,很多人怀着行善积德的目的去放生,只要是活物买了就放,也不管放出去后当地环境是否适合,只求自己的心理安慰。
因此建议,以后组织这种活动,调查研究后再决定是否捐助,或者直接捐款。
捐赠资助他人的目的,是“雪中送炭”,解决他人的燃眉之急才是目的,对方急需什么,才去捐助什么。
经过党和政府近几年的脱贫攻坚,全国各地缺吃少穿,孩子上学买不起书的现象已经消失了,而捐助方仍然以十几年前的印象捐助他人,把自己不用的东西捐出去,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对你没有用的捐助物品,人家也不需要,你捐就捐了吧,还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让人家写感谢信感谢你。让被捐助方感觉到受到了你的侮辱。
不吃“嗟来之食”,很多人宁可饿死也要保持尊严和骨气,因此,捐助者受到了挖苦和讽刺也没有什么奇怪了。
我管鲤鱼会不会能不能在海里生存呢,反正我放生我积功德。
之前知乎看过一个志愿者回答说支教时有个小孩给他写纸条:姐姐我们其实不想要书包铅笔,我们想要手机可以玩王者荣耀。
嗯现实就是这样。我不是说捐书包纸笔不好,但是起码得在有需要的地方捐不是。
个人拙见。
这种献爱心还是不要搞。
纯粹是形式主义。
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从家长伸手要钱,别人捐款,你不捐就是落后,没爱心,缺乏人性。
捐款捐物了,钱物都不是自己赚的,拿着爸妈的血汗钱,干着自己都不太懂的事。意义何在?!
孩子做善事还是不要碰钱为好,少些形式主义,多点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
双方都没有错误!富裕地区捐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这个倡议和行为对于富裕地区的孩子能让其有爱心,有责任感,知道来之不易的富裕。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让孩子能读书,出人才,成人以后懂得回馈世界周边的人。
榆中脱离了贫困,这是一个好事情,今后贫困地区会越来越少。这个对口捐资助学就应该停下来,让资源分配给更需要的地区学校
榆中的孩子回信,说明他们热爱自己的故乡,不愿意接受对自己家乡不切实际的描述(这是不是很像几年前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认知)。孩子们这样回信虽然略显情绪化,但也真的是他们内心对自己家乡维护的热爱和感情。
捐资助学,本身更多的应该是人和人的沟通,物质上的帮助。学校各派代表的互动互访,才能真正建立起帮扶关系。让贫困地区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激励他们奋发图强。让富裕地区孩子们知道还有很多穷苦孩子,让他们知道感恩,知道付出给予和帮助。
这种帮助不是不对等的贫困和富有,是发自内心的爱。
写感谢信没必要吧!但是素质要有,甘肃确实欠发达,所以这里的官员老师都落伍了,带出去看看好吗?给的钱带出去好吗?我也是兰州的,我知道这里的山沟有多穷有多落后,这里的官有多懒,这里的人有多无赖,这里的娃有多傻,这里的……
孩子还小。善心从不应该讽刺。可以拒绝,但要珍惜,到了社会之后,哪怕一句暖心话都弥足珍贵。
我不知道为毛捐赠东西之后要学生写感谢信,这是形式主义的泛滥还是形式主义大行其道之后的缩影。
受赠学生真的穷吗?
他们需要捐赠吗?
他们是被迫接受捐赠还是真心需要接受捐赠。
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们愿意写感谢信吗?
我想很多学生都有自尊,他们需要捐赠却不敢也不想说出来。感恩教育不能走形式需要形式去表达。
如何感化学生接受传统儒教思想需要更多思考。一味强迫学生接受捐献之后必须以写感谢信深刻认识捐赠者的善意并且将之放大则变成了赤裸裸的炫富睥穷。
用话语来表示一下这个恶心的感谢信——
“嘿,穷鬼,今天哥大发慈悲捐赠一批文具给你们,你们高兴吗?兴奋吗?你们是不是真的很需要这批文具?怎样,哥伟大吗?你们是不是很激动?快写信来感谢我吧!记得多流点鼻涕眼泪来感激哥,虽然哥不是传说,但也是一个传奇,不要给哥立长生牌,哥不需要。”
怎样,够恶心吗?这就是榆中的教育冒犯并屈辱了学生的自尊!
这种行为与鄙视没什么两样,继而变成了施舍,而且还是炫耀的施舍。
于是难免一些不需要捐赠的学生心里感觉受到了践踏。
穷要穷得有骨气,不接嗟来之食!
这不是儒家思想里的东西?
如此堂而皇之的炫富捐赠,学校要求学生卑微的放弃骨气跪下来磕头为炫富者歌功颂德,这是教育该做的事?
最可恶的是做了还要放到网上去赚眼球,不嫌恶心吗还真尼玛的为人师婊!
需要网民为这学校立牌坊不?
当年感动中国的丛飞夫妇走了,没有一个受助者来送一程想当年那群白眼狼毕业了来到广东住丛飞的,吃丛飞的,高飞后就没一个回头。
榆中搞这种形式主义有意义吗?
因为捐献的人可以不捐,也没有义务和责任去捐,只是自己的爱心或者同情心。所以现在捐款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自己存着不香么。
人们会指责榆中学生并不是回信的内容,而是性质。但是这件事并不局限于这封信。
简单说,表达同样内容的方式有很多种,他们选择了最恶的那种。
他可以写信给教育部门,可以写信给捐赠者的学校,可以将多余的用品捐给更需要更需要的人,但他直接回信用讽刺谩骂的语气。
这种语气预设了一个现实——捐赠的孩子是为了提现优越感在施舍他们!
我们相信捐赠的孩子和被捐赠的孩子出发点是善良的,那么是谁扭曲了这件事呢?
1.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矛盾。
受先天条件和政策制约导致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部分人有没有成为后富者的拦路石,这不好说。但优越感确实逐年攀升,优越感需要对象,于是造就出“可怜人”的说法。靠同情“可怜人”来找关注的视频在网络上比比皆是。
2.捐赠制度的敷衍了事
这是很重要的。
我说过孩子通常不会想太多,但听多了自然会去想,想的不顺自然要表达。在此之中,关键是孩子们到底听到或感受到了什么?
肯定是我们的捐赠制度存在不调查,瞎用力,贪任务的现象。制度内从收集、运输、发送的整体环节都表现的轻浮与不尊重(我想用侮辱这个词)。
我们可以试想,孩子们被集中在操场。一群熟悉的陌生人微笑着把一堆他们并不缺少的东西发给他们,然后命令他们站成一排,要装作兴奋的样子,举着施舍品,感恩戴德的拍照。这其实就是公开侮辱。
可能是中国人太多,在做好事这方面,我们确实缺少人文关怀。
3.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我们的教育过于功利,不会注重孩子心灵的培养。
孩子们觉得被侮辱了,而且是年复一年的侮辱,却没有老师、家长、制度认为这是需要改变和疏导的。
可以想象制度的态度:又完成了一项指标,今年的KPI有保证了;家长的态度:要这玩意有个屁用,赶紧扔了;老师的态度:给你就拿着,那里那么多话。
孩子是很单纯的,也是最情绪化的。没人在乎他们的感受,他们自然也不需要在乎别人的感受。所以才用了宣泄的方式写信。
总之,我认为学生应当承担20%的责任。在这里贫富差距10%,制度僵化40%,缺乏引导30%。
但为什么人们都在骂学生呢?我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骂人的从来追求自己爽,不在乎问题。
学生是表象,是弱势群体,是骂在身上会痛的实体。至少九成的骂人者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宣泄自己的情绪。制度和机构永远不会不好受,只有实体才会痛。
其实,我觉得这件事暴露出制度僵化和教育缺失的问题,着实要引起重视。我最害怕的是一堆xx觉得网上骂人不爽,直接写信去学校骂,然后骂家长,骂当地人。
我有一点想不明白,不穷为什么还要接受捐赠?不应该把物资捐赠给真正需要的人吗?
并没有啊!我觉得捐助者可能被形式主义害了,好心办了坏事。孩子们自尊心受伤了,不是几支笔、一个文具袋可以换回的。
有很多人会觉得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感恩?
但是你们忘记了自己也曾经年轻过,那时候的你是不是这一样的血气方刚!那时候的你会接受别人说你家穷,可怜吗?嗟来之食谁乐意接受?
榆中县学校跟天津那边的学校搞了一个对口帮扶活动,把文具图书等捐赠给榆中县学校学生,收到捐赠物后学校给学生发了下去,让学生们写感谢信。
两边学生之间有QQ群,有些互相产生了误会,天津那边的学生认为榆中县学校这边的孩子们特别困难,个别人闹了点恶作剧,伤害了这边学生的自尊心,就有了写讽刺信的事情,如今学校已经对学生进行沟通和教育,他们已经认识到了错误。
一开始看到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榆中县那边的学生怎么不感恩送给他们东西的人,反而还写信讽刺呢?后来又深入了解了一下这个事情,才觉得,写反讽信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一,榆中县的学生态度很明确了,我们没你们说的那么穷,你们捐的东西其实对我们来说可有可无。
第二,感谢信这种东西并不是学生们愿意写,按头帮扶又按头感恩戴德,太过形式主义。
第三,孩子们都有自尊心,一群孩子说另一群孩子穷,饭吃不起,砖头当板凳等等,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事实并不是这样。
第四,不必要的物资捐赠是一种浪费,东西应该捐赠给真正需要的人。
孩子们不像大人一样顾虑那么多,心里有什么想法就直接写出来了,做善事就是愿意付出,不求回报,真心的想帮助别人,这些捐赠的孩子们也是好心,而个别人只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优越感那就大可不必。
相信两边的孩子们大部分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希望学校们下次弄这种对口帮扶活动时,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
献爱心变了味了,奉劝你们,那些旧衣服不要捐,书籍不要捐。要捐就捐些有用的。还有捐这件事本事好事,不要附加其他的条件。另外吃肉不要吧唧嘴。
事情我没在网上看具体过程。单就捐赠这事我说个小看法。一是捐赠人献爱心,没毛病,但是索要表扬信不对。二是受赠方倒也没必要反讽,直接拒绝接受就可以了。
如果双方因这事发生龃龉,我猜会不会是组织者要求捐方向受捐方索要表扬信呢?
东部人对西部的偏见就是穷。虽然不常有但在不经意间会流露出来。这种歧视实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时候必然的结果。至于为什么会骂?穷就是你的原罪,你穷就要受着。仅此而已。至于被受助者是不是真穷,是不是真需要这一时的帮扶,不重要。而且这种歧视不仅在东西部,在任何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地方都会有的。先富对于后富的问题,是当成朋友,还是当成敌人。是靠人性中的善去帮,还是制定系统性的政策和法律去让财富在分配。这估计是以后很长时间的一个矛盾。
捐助者组织不严谨不是被骂的理由!拒捐当然可以!拒捐的态度很有问题!做人要有底线说话要有底线!这种孩子大了也是废材被骂不冤!
榆中学生受捐写信讽刺事件已过去多日,但网上仍然有很多人在讨论这件事。大部分人的观点偏向于讨伐榆中学生,觉得其是过错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道德意识
在大众的意识里,助人者乃道德模范,有舆论支持的先天优势。不管是语言还是行为,只要对助人者不敬,无论出于何种动机,主流舆论一定偏向于讨伐受助者。所以此次事件发生后,大部分人都骂榆中的孩子就不足为奇了。
传统观念
在传统观念里,面对捐助人,受捐者应感激涕零,感恩戴德,不能有丝毫的不敬或者冒犯,否则会受到大众舆论的批判。此次事件,榆中学生在对捐助学生的回信中,出现了一些讽刺性的语言,引起了大众的心理不适,骂榆中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出现这样的情况,榆中学生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但也不应单方面的谴责。凡事都有两面性,不管是捐助者还是受捐者,相互尊重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捐助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另外,事件的主人公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大家应多一些包容,如果一味的苛责,那我们和榆中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