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执行力差,尤其是在完成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任务时,总是拖拖拉拉不配合,是困扰许多家长的难题。
其实想让孩子做事情快起来,首先要孩子从心里改变对家长命令的看法,只有他们想“快”才能“快”起来。
父母将自己对孩子的要求用命令的语气说出来,孩子接受到的就是冷冰冰的指令,他们慢慢吞吞的做其实是对父母命令的一种消极反抗。换位思考,如果父母是孩子的话,每天都听家长命令自己做这个做那个的话,肯定也会心里不爽。
同时,命令就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依赖的心理。做什么事都等着父母下命令,不手把手的教,他们就不会自主做事。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在社会中是没有竞争力的,适应力也会很差,不利于日后的发展。
那么,该怎样提升孩子的执行力呢?
1.多用引导性词汇而不是命令
每次和孩子沟通或者是想要他们完成任务的时候,不要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威胁孩子,比如说“你再不去做我就要.....”“别让我说第二遍!”这样说出来的后果就是本来孩子能做好的事情,也不能好好完成了。因为孩子心里有了恐惧,这种恐惧会让他们对做事情有抵触心,最后做的不好又遭到了父母的批评,形成恶性循环。
不良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执行力差的背后原因,其实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可以自己独立,但是说话的方式却与出发点背道而驰。换句话说就是家长的“领导力”不够。
一本美国教育书籍《正面管教》中曾经提到过,对孩子要多进行启发式提问,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去做事情,用引导代替命令,让孩子先从心理认同自己做的事情是好的,是有目的的,这样才会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由不得不做变成我想去做,孩子自然就会很快速的完成父母的要求了。
比如母亲想让孩子自己叠被子,不要用命令语气和孩子说“早上你要自己叠被子,都那么大了别让我操心。”可以这样说:“今天早晨妈妈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叠被子,你可以帮妈妈把被子叠好吗,谢谢你呀”。
其实就是父母要把身段放下来,不要处在高于孩子的地位上,用温和的方式对孩子说话,让孩子帮助自己做事情。这样孩子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来说是很重要的,找到自身价值。
父母表现的越需要孩子,孩子才会越愿意参与到帮助父母的行动中。家长给孩子安排任务时,也要考虑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布置一些他们能够完成的事情。因为孩子完成任务并获得父母的肯定,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但是如果让孩子做超越他们能力水平的事情,一旦完成任务失败了,那么孩子就会沮丧和失落,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发展。
2.学会向孩子示弱
请求孩子的帮助其实会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从小他们习惯于自己是被保护的地位。在孩子心中没有什么比自己可以独立并且受到表扬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了,而帮助父母就是他们目前可以接触到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孩子会觉得“我帮助了妈妈,我很棒。”一旦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后,自身存在感就得到了印证,这样的孩子就会更自信也更有做事情的动力。
父母照顾孩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总不能一直把他们当成弱者来看待,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想要替他们做,用命令和禁止的口吻来和孩子说话,这是没将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孩子的内心的需求也被忽略了。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获得存在感,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起来的事情。要学会和孩子“示弱”!
规则教育。指定一个适合你孩子且可行性的方案,奖罚分明,坚持下去,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21天能够养成一个习惯!其实最大的困难有的时候是家长能不能坚持做下去!
孩子没有行动力会有几个原因,第一,在过往的生活中,家长过于包办,不敢放手。当孩子想尝试的时候屡次受挫,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想自己穿衣服,但是妈妈嫌他穿得慢,于是跟孩子说,你穿不好,妈妈来。一个六岁的孩子想自己包书皮,却被爸爸嫌弃,说搞得满地都是垃圾,还不如我来。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想独自跟同学参加夏令营,父母却说这样不安全,看着同学都去了,唯独他被留下了。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失去行动的动力,什么事情都想家长帮忙,家长不说,孩子不动。第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多于肯定和鼓励。孩子做事的时候总是挑刺,而看不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说家长的注意力在哪里,真相就在哪里,一个只会看见孩子缺点和不好的家长,很难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也会一步步丧失行动力。比如孩子看到饭菜做好了,他想帮忙,结果不小心把菜撒到地上,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笨手笨脚的,看看我们中午吃什么?妈妈没有看到孩子想帮你忙的本意,只看到了做错事后的后果。孩子下次会因为担心失败而不去主动做。第三,对于孩子的期待太高和不切实际。比如孩子上次考试考了50分,爸爸很生气,严肃地跟孩子谈过之后,警告他下次考了九十分一下就小心一点,下一次考试孩子考了85分,被爸爸胖揍一顿。孩子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行。又或者孩子体育不行,老妈说这怎么可以呢?我们一定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于是定下每天跳500个绳的计划,但是对于一个小胖子来说,这简直太难了,所以孩子畏难,不想去做。第四,家长常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大人的行为和能力跟孩子是没有办法比的,大人觉得简单的事,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很难的事,所以会产生畏难心理,但是家长如果不能体会孩子的感受,而一味地从行为上催促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退缩。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首先多给孩子机会去锻炼,即使有可能做错。其次,多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第三,对孩子的有合理的期待,让孩子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别人比。第四,当孩子没有做到的时候,尝试去看到孩子当时的情绪,去共情他,而不是一味责问。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您。
我是蓝蓝,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核心是怎么教育,这个问题就要通盘考虑,要遵循原因,目标,方法这样的解决思路。
首先,孩子的行动力差,是怎样的表现方式?有的孩子行动力差,但是思维强大,用智慧弥补行动,同一个问题,别人解决可能需要按部就班的解决方式,他可能寻找到捷径,那么这种行动力差,倒也是一种优势了。对于这样的行动力差,我们在教育的时候多是去更多的提出问题,让他运用他的大脑智慧去思考更多更新颖的解决方案。这样会增强大脑刺激,并且完善他的思维。
其次,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行动力不差,对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就百无聊赖不想去碰。这种情况会比较多一些。这样的孩子,就是想办法找到他的兴趣点,其实本质上就是找到他的价值观最感兴趣的地方。重金钱的用奖励刺激;重创新的用新颖的思路引导;重情感的,家长多打感情牌;重面子的,有进步多表扬!
总结来说,先要知道孩子行动力差的根本原因,再加以引导强化!
希望对题主有用,欢迎关注!
孩子如果做事情行动力不强,容易做事情理不清头绪,半途而废。久而久之,甚至会形成拖延症。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这个就需要行动力的支持。怎么帮助孩子保持行动力呢?这里有四个小办法:
1、给孩子制定可见的目标。心理学里有一个可见目标效应,意思是如果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是很容易实现,孩子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行动。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咱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做计划。把要做的事情进行目标分解,把一个大的目标化成一个一个轻轻用手就能够够得着的目标,每实现一个目标都会有成就感,更有动力继续做这个事情。
2、固化做事的时间和地点。
孩子们容易心血来潮,想要做一些事情,但是往往只有三分的热度。比如孩子突然想要练钢琴,但刚坚持了第一天,令人烦恼的指法练习就让困住了孩子,让热情冷却了下来,接下来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拖延时间。
3、排除外界的干扰。
孩子在做事情,比如写作业的时候,如果周围有玩具、吃的、电视或者手机游戏的干扰,孩子就容易不专注,做一会儿就不想做了,想玩游戏,看动画片。咱们可以把这些干扰都排除。比如单独给孩子布置一个作业角,这里没有动画片,没有手机游戏,免除对孩子的干扰。
4、将孩子目标与兴趣相结合。
比如想让孩子跳舞,咱们家长就可以有意识的在家里面,跳一些好看的舞蹈。当然这个工作,爸爸来做是最好的。孩子一看爸爸又蹦又跳,自然而然就激发起好奇心,就想跟爸爸一起练习,久而久之就产生兴趣,自然就爱上了跳舞。这时咱们再提跳舞培训的事情,孩子行动力就已经很强了。培养孩子行动力,让孩子说到做到。
在教育学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当中有这么一类型的孩子,特别符合您说的孩子行动力差。
常见的孩子当中有四种让我们觉得头疼的行为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寻求过度关注。
2、寻求权力。
3、报复。
4、自暴自弃
而其中的123都比较容易解决,唯有4需要我们及其注意。而您所说的孩子行动力差,其实便属于第四种自暴自弃。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经常是:替孩子做了他们能做的事情,对孩子过度的帮助,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的错误……以至于孩子变得退避消极。
他们通常不愿意行动,因为不行动只会落一个行动力差,行动便会落一个能力不够。
他们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想让别人批评。
对待这种孩子的方式:要把行动分成小步骤,停止任何批评,鼓励他进行任何积极的尝试,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放弃。并且可以给他设置成功的机会,教给孩子技能或者示范怎么做。
当他知道自己能做成一件小事儿,就会慢慢的慢慢的变得积极起来。
就像我们当初上学时一样,越是学不好数学越不想学数学。所以你需要将行动变得简单,让他们能够轻易做到,然后慢慢的循序渐进……
这种行动力差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心理诉求:不要放弃我,让我看到如何迈出一小步。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关注我每天学点教育学。
一、孩子“行动力差”的表现:
·时间观念差
孩子总是把“再等等”挂在嘴边,把要做的事情无限后延。行动力差的孩子普遍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对事情的有效规划;而且不会在上一次的失败后得到教训,哪怕吃亏也没有任何改进。
·爱找借口
“我就是整理下小书柜,没有不想写作业”,在孩子眼里“收拾书桌”可以成为不写作业的理由,爸爸妈妈听了这个原因,就不会责备自己了。不难发现,行动力差的孩子面对家长的询问时,第一反应就是找借口推脱,用来掩饰自己的拖延。
·容易依赖家长
行动力差的孩子任务完成的能力比较差,临近最后期限的时候就会格外手忙脚乱,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比较差,在面对重要事务的时候更需要家长的协助,甚至需要在家长的反复督促下才可以按时完成。
行动力差的孩子在日常表现上会让家长比较恼火,但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种模式成为习惯,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行动力差造成哪些方面的弱势?
1.独立性差
行动力差的孩子能明显表现出对家长的依赖,从事情的规划到完成,都需要家长“插手”,短期来看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完成的能力,从孩子长久的发展轨迹上来说,孩子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在步入社会之后无法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2.自制力差
前面提到的做事拖沓、爱找理由,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成为孩子眼中有效的“挡箭牌”。这些在孩子看来可以让他们获得短时间内轻松的方式,会降低他们头脑中的积极性,对任务和懈怠情绪没有主动性,自制力越来越差。
3.做事效率差
没有合理的时间规划,孩子在做事时就会延长工作时间,增大效率公示中的分母;自制力差,孩子在完成任务时无法专注,最终成果的质量也可能会存在问题。无论从时间性还是成功率来看,行动力差的孩子往往很难达成理想目标。
行动力往往是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行动力差也暗示了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有明显的情绪问题,或者在家长视角来看,是家长的理念出现了问题。
三、造成孩子行动力差的原因:
1.注意力不集中
每个人只有当注意力全部集中时,才能达到最优效率。孩子的行动力差,主要原因是做事时注意力不集中,任何比当下要完成的事情有趣的东西都能带走他的注意力,再想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比较困难,浪费时间的同时兴奋点也减弱了。
2.孩子没有兴趣
经常听到“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如果对一件事抱有极高的兴趣或者好奇,就会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去探索和完成,而对于那些自己本身不感兴趣甚至抵触的事情,自然会想办法拖延,抗拒接触。
3.孩子能力不足
家长很容易对孩子抱有“成年期待”,也就是习惯于用成年人的行为能力来要求孩子,一方面会使得自己对孩子的行动力产生误判,另一方面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孩子会迷茫,对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产生混乱,更加降低行动效率。
如果想让孩子拥有强大的行动力,用以对抗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和考验,身为家长,在这场教育战中的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言。
四、想要提高孩子的行动力,家长该怎样引导?
1.帮助孩子制定目标
在孩子还没有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之前,家长们要协助孩子制定小目标,将孩子本来不感兴趣的事情逐一细化,用完成小目标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行动力;而且将目标细化还可以增强孩子与任务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事物本身对理解,在之后碰到同样情况是就会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处理方式了。
2.做好时间规划
有些孩子时间观念比较薄弱,主要是没有时间意识,家长就要首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弱化时间的抽象性;其次要帮孩子做好时间规划,教他们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序,在执行时也严格遵守自己的计划,这样才能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
3.排除干扰
对自我管控能力有明显不足的孩子来说,家长们在锻炼孩子专注力之初应该排除干扰物,让孩子在比较单一的环境里体验,比如学习环境里不出现玩具、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家长关小电视音量等等,在这种无事可分散的环境里,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比之前集中多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各种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让家长头疼的情况,每而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家长们用“智慧”和“耐心”来应对。
五、避免孩子丧失主动行动力,家长平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树立榜样作用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行动力强的人,家长们就不能做“行动上的矮子”,尤其是在孩子面前,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及时执行,不要有偷懒的表现;不然孩子就会有了“范本”,认为拖延并不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
2.耐心引导
锻炼孩子行动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家长们需要反复的教导和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孩子自主行动的能力。所以即便出现了让家长头疼的事情,也不要在气头上对孩子大吼大叫,可以在冷静之后与孩子一起沟通,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3.奖励诱导
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家长们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作为诱导,比如孩子迟迟不愿意完成学校要求的科学报告,家长们可以提出周末去科技馆的想法,让孩子在期待中完成任务。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奖励就是一种极为可行的激发措施。
家长们希望孩子可以在每件事情上都能有最好的表现,哪怕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结果,也一定要有最好的态度。行动力作为最基础的层面,家长们自然应该重视起来,培养孩子的高行动力,这样无论孩子遇到什么考验,都会积极自主的解决。
1.帮助孩子制定目标
在孩子还没有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之前,家长们要协助孩子制定小目标,将孩子本来不感兴趣的事情逐一细化,用完成小目标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行动力;而且将目标细化还可以增强孩子与任务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事物本身对理解,在之后碰到同样情况是就会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处理方式了。
2.做好时间规划
有些孩子时间观念比较薄弱,主要是没有时间意识,家长就要首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弱化时间的抽象性;其次要帮孩子做好时间规划,教他们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序,在执行时也严格遵守自己的计划,这样才能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
3.排除干扰
对自我管控能力有明显不足的孩子来说,家长们在锻炼孩子专注力之初应该排除干扰物,让孩子在比较单一的环境里体验,比如学习环境里不出现玩具、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家长关小电视音量等等,在这种无事可分散的环境里,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比之前集中多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各种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让家长头疼的情况,每而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家长们用“智慧”和“耐心”来应对。
孩子的行动力差,是家长的陪伴太少,口头教育是不起作用的,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为什么军人的行动力强?因为他们每天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无间断!
要教育孩子提升行动力,必须从家长的陪伴带领开始,只有家长做到了有毅力和耐心,才能“教”和“育”,否则一切免谈!
孩子行动能力差,怎样教育?
行动能力差,我们主要靠引导,以身示范,起带头作用。其次,鼓励,让幼儿知道行动起来的好处,并加以鼓励及赞赏。
1.多用引导性词汇而不是命令
每次和孩子沟通或者是想要他们完成任务的时候,不要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威胁孩子,比如说“你再不去做我就要.....”“别让我说第二遍!”这样说出来的后果就是本来孩子能做好的事情,也不能好好完成了。因为孩子心里有了恐惧,这种恐惧会让他们对做事情有抵触心,最后做的不好又遭到了父母的批评,形成恶性循环。
不良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执行力差的背后原因,其实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可以自己独立,但是说话的方式却与出发点背道而驰。换句话说就是家长的“领导力”不够。
一本美国教育书籍《正面管教》中曾经提到过,对孩子要多进行启发式提问,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去做事情,用引导代替命令,让孩子先从心理认同自己做的事情是好的,是有目的的,这样才会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由不得不做变成我想去做,孩子自然就会很快速的完成父母的要求了。比如母亲想让孩子自己叠被子,不要用命令语气和孩子说“早上你要自己叠被子,都那么大了别让我操心。”可以这样说:“今天早晨妈妈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叠被子,你可以帮妈妈把被子叠好吗,谢谢你呀”。
其实就是父母要把身段放下来,不要处在高于孩子的地位上,用温和的方式对孩子说话,让孩子帮助自己做事情。这样孩子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来说是很重要的,找到自身价值。
父母表现的越需要孩子,孩子才会越愿意参与到帮助父母的行动中。家长给孩子安排任务时,也要考虑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布置一些他们能够完成的事情。因为孩子完成任务并获得父母的肯定,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但是如果让孩子做超越他们能力水平的事情,一旦完成任务失败了,那么孩子就会沮丧和失落,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发展。
2.学会向孩子示弱
请求孩子的帮助其实会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从小他们习惯于自己是被保护的地位。在孩子心中没有什么比自己可以独立并且受到表扬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了,而帮助父母就是他们目前可以接触到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孩子会觉得“我帮助了妈妈,我很棒。”一旦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后,自身存在感就得到了印证,这样的孩子就会更自信也更有做事情的动力。
父母照顾孩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总不能一直把他们当成弱者来看待,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想要替他们做,用命令和禁止的口吻来和孩子说话,这是没将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孩子的内心的需求也被忽略了。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获得存在感,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起来的事情。要学会和孩子“示弱”!
可以把经常我们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孩子怎么样才能听我的话,行动力变强?换成,我能做些什么,或是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会收获不一样的教育方式。
把我们自己想成需要教育的孩子,你喜欢或者是希望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接受教育,那么就请你以那种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在孩子面前是有优势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而是引导。
作为父母,我们自己也需要经常反思,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合适,也可以引导孩子,指出哪些地方是做的不合适的。前提是,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