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理解,个人看这帮小家伙真的很难理解。父母只能一次一次不断重复提醒他们的行为。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习惯了。
可以说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是非观与道德观。要说那些是正确那些是错误。这种二元论。非常难界定成人世界的规则。
如果说就是一些基本礼貌或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大家可以互相借鉴一些。
关于红绿灯斑马线问题。
我每次带孩子过马路都是,一起站在斑马线的一段,把孩子抱起来。让小家伙盯着对面人行道的红绿灯,当绿灯可以通行时候让他提醒我,我们一起过马路。有时候也会看到闯红灯的行人,小家伙自己就会说那样不对。每次也会肯定告诉他,是的不可以闯红灯。不管多紧急的事情。不要去做自己只有一半把握的事情。
我个人看法闯红灯本身就是一个及其危险的事情,一部分人认为闯了那么多次红灯都没被撞倒,这次也不会有事。其实,这里存在一个逻辑错误。就是前10次闯红灯与11次闯红灯没有因果关系。其实每次都是两种可能,就是被撞与不被撞。从来没想把自己生命安全交于不认识不了解的第三方司机手里。这不是过马路,这分明是赌命。
关于礼貌。
孩子都是喜欢被鼓励的,当他们主动与邻居打招呼。要多去鼓励他们的行为。积极主动打招呼的行为。老话说孩子“眼静,”能看到成人看不到的东西,个人觉得这说法有点扯,其实,就是大人看到有时不方便说,孩子没有这种框架而已,什么都敢说。父母都不和他人打招呼,就不要要求孩子主动打招呼。言传身教父母首先要先做到。才可以要求孩子。
这里最容易忽视就是家庭内部关系了,我们家长自己想想有没有对自己家人,能文明礼貌感恩对方。孩子在看着,不是专门对外人才说,对家庭内部成员更应该说。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明礼貌的家庭氛围中,耳闻目染的学习。
个人看法,上来与孩子解释什么是文明礼貌,应该怎么做算文明礼貌。什么是教养,怎么做算是有教养。这类抽象概念,小小的人真的是不会理解的。不如,从家庭小范围内父母先做到文明礼貌,才可能培养出一个文明礼貌的孩子。不求理解只需要先做到,慢慢养成习惯融入到孩子平时的行为中。他们将来会慢慢理解的。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扰:娃在家的时候很守规矩,但这一出门,辛苦建立的规则就很容易面临挑战破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需要调整心情冷静下来和孩子有效沟通。
首先,切忌说教和命令。简单繁复的说教容易使孩子困惑,尤其当孩子沉默时,家长容易反复重申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长篇大论的阐述,夹杂着赶快照我说的做这样的催促,不紧会使自已焦虑,也会令孩子困惑而且不开心。命令方式可谓简单粗暴有效,但当孩子开始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后,一味的命令就容易加剧他们的逆反或叛逆。
其次,想让孩子理解,换位思考是关键。小一点的孩子,由于还不了解自己和别人所感知、所想和所做是不同的,所以很难理解别人的想法,这时家长需要首先和自己的孩子换位思考。试着帮孩子表达和说出他内心的想法,这对孩子未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是非常有益的。一
再次,选择性放松规则。别人能做、我却不能做的事,往往是因为规则不同。在孩子挑战你的规则时,尤其是举出具体的生活例子,向你发出挑战时,身为家长,你会怎么做?是放宽标准,还是严守标准呢?家长必须自己想清楚,孩子所挑战的规则是不是原则问题。原则问题,不能有丝毫的动摇;非原则问题,则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协商出尽量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另外,要倾听和理解孩子。实际上,孩子不仅听你怎么说,也在看你怎么做——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理解别人、理解你,那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倾听和理解孩子,在这一基础上,共同商讨出解决方案。
其实小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讲道理的人,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得来的,大多只是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呢,我们大人可以给孩子例子、讲故事等。(毕竟有的小孩子很难听进大道理的,而我们的标题就是要让孩子可以更好、更简单的理解)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验,有一次,我跟姑姑带着她5岁的小女儿到商城玩,我的小外甥女看见一个小朋友被家长抱着坐在商城中央的一个塑料小奶羊上面,周围用绳子围了一圈,旁边还有个提示牌“禁止入内”,小外甥女看见有小朋友在上面坐,也非要去试试,我跟姑姑都说不准。
她便问姑姑:“为什么那个小朋友可以坐呢?
姑姑这时候就给女儿说:“在动物园里面,小猴子打了小白兔,小老虎看见了,也想过去打小白兔一下,你觉得小老虎的做法对吗?”
我的小外甥女当然知道打人是错的,不管小猴子有没有打小白兔一下,但是小老虎的这个想法(想打小白兔)就是错的,后面的我就省略,姑姑通过这个动物园里的小故事成功说服女儿。
还有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里面,张亮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教儿子为什么要尊重村长,让他儿子自我想象成村长,然后张亮扮作小朋友,模拟不同小朋友的表现,再问儿子:“如果你是村长,你会喜欢哪种小朋友?
小孩子们的内心都是非常纯洁幼小的,他们也有辨别基本好坏的小能力,我觉得最关键就是家长还有老师都要养成教小孩子换位思考的习惯,这样小孩子也容易理解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的事。
星期天,我带4岁的女儿到家附近的公园玩。女儿把刚吃过的零食袋子,随手扔了。我告诉她不能乱扔垃圾,让她捡起来丢到了垃圾桶里。可是过了一会儿,我们看到一个男孩子,随手扔了塑料袋。
女儿问我:“为什么哥哥可以扔,我不能扔呢?”
“因为哥哥没长大哦。”
言下之意是哥哥还小,不懂得保护环境。
如果乱扔垃圾的是位阿姨,我们可以说,这位阿姨不懂得不能乱扔垃圾这个道理。言下之意是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这样做哦。
也可以假设,如果我们都到处扔垃圾,这个公园里到处是垃圾,我们又怎么能愉快的玩呢。
像这种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榜样性的例子。例如,别的小朋友把垃圾扔在垃圾桶里的时候,你可以说,看这个小朋友知道保护环境,是个好孩子。
别的如乱说脏话,爱捣乱等,都可以按上面的变通。
特别是6岁以前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比较明显,就是我要怎样怎样的。
这时,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或问题。我们应以孩子为出发点,去想办法和话语,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
我认为首先要做到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应该先作出榜样的作用,说一就一,不因为心情或者其他原因随时变化。
其实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他们会时刻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也会感受到父母是否真心的在做这件事情。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讲礼貌,那我们在每一次遇到长辈的时候就应该先尊称长辈,然后再引导孩子去称呼长辈,先做一个榜样作用,在给孩子支持,让孩子模仿我们。
如果孩子在第一次的时候不愿意打招呼,我们也不用心急,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每一次孩子做到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她鼓励,强化她好的表现,让她继续努力。
而面对一些孩子的特殊行为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刀切说她们没有礼貌,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并且有可能只是这个阶段的必经的一个过程。比如说打人,比如抢别人东西,对于这种阶段性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然后告诉孩子,妈妈可以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妈妈不能允许你这种行为,接着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
比如我女儿有一次问我,为什么红灯的时候别人还要过马路呢?而我她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她认红绿灯,并且每一次都是等到绿灯的时候才带她过马路,所以当她这样问我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我直接反问她:你觉得红灯可以过马路吗?她说不能。嗯,那你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不要受到别人的影响。我没有跟她说,别人过马路可能赶时间,可能有其他的各种原因,因为我认为在她还小的时候,遵守规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他的事情,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别人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我想了想,更多想到的是大人能做的,小孩不能做(因为同龄小孩能做的不让他做好像也不合适)。
首先是家长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哪些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哪些不是。
比如我们家孩子几次听到大人在堵车的时候随口说了"傻B",有一次对小朋友突然说出这个词,被别的大人批评了,我当时也惊了,马上告诉她这些粗话不能说,不礼貌,然后赶快回去跟家里人说以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爆粗口。后来孩子倒是偶尔听到爸爸这么说还会提醒爸爸。
二是让孩子试错,在安全的范围内承担后果。比如迟到幼儿园就没了早餐;大人可以倒开水,小孩不可以。有一次孩子端一杯热水,撒打手上烫到(不是大人故意让她试错的),以后不动热水壶了。
三是对于有些不能试错的,在日常生活中解释给他听,有些行为需要严厉管教。
比如交通安全规则,大人可以开车,孩子不能,不能坐驾驶位,尽量不要坐副驾驶,身体不能伸出窗外。有一次孩子一定要坐驾驶位,坐在爸爸的身上开车,我就严厉制止,并给她解释危险性。
小案例:
乐乐5岁多了,每次乘坐公交车时常有人给他让座。妈妈让他给让座的人说谢谢,他就是不说。而如果没有人让座,乐乐就会不耐烦的说:“谁把作为让给我啊,真是的怎么没人让座啊”,让妈妈尴尬不已。
分析:大多数家长都很在意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现。尤其在礼貌方面。很多家长常教导强迫孩子见到人要问好。而孩子们却很少跟家长配合。这种情况常常让家长们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怎么这样不懂礼貌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孩子不懂什么是礼貌
有些孩子被多次批评没有礼貌之后,就问妈妈:“你老是说我没有礼貌、不懂礼貌,到底什么叫礼貌啊?很多家长这时才醒悟:原来孩子并不理解礼貌是什么啊,因为礼貌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抽象的,孩子不理解是正常的。对于问候或打招呼来说,成人把他理解为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所以也就认为自己的孩子见到别人也得这样做才礼貌,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见到的陌生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而孩子的天性,只对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所以很难对于自己不认识的陌生人展示笑脸或者一些不愿意说的问候语。所以家长就需要有意识的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孩子放松下来了,家长需要的礼貌就会随之发生。
二、孩子对陌生人缺乏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面对一个比自己高大很多的陌生人,很容易对自己形成无形的威胁。孩子看到陌生人,心里会有些恐慌,就会很本能的以沉默来保护自己。家长为了面子强迫孩子去和别人打招呼,其实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强人所难。这样久而久之,孩子见到外人就会失去打招呼的热情,造成孩子的心理紧张和焦虑、从而表现更为抗拒,让家长更没面子。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礼貌习惯呢?
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习惯
孩子对于礼貌这个抽象的概念是不理解的,那家长就可以在家里模拟和别人见面的场景,让孩子先从熟悉的人开始练习,这样孩子会慢慢适应,家长在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和别人打招呼的孩子的,孩子都是渴望被人喜欢的,所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二、家长要怎么做
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教孩子使用礼貌用于。比如见面说“您好”、别人帮助后说“谢谢”、做错了事情要说“对不起”见到老年人要称“老爷爷好、老奶奶好”、见到和父母差不多大的要喊“叔叔好、阿姨好”等等,礼貌的培养需要孩子慢慢适应不同场景,这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和引导。家长在家里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示范,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加深对礼貌行为的学习。当孩子出现不礼貌的行为时,家长应该平静和坚决的制止,并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和语气告诉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如果孩子情绪比较激烈,就等孩子情绪稳定以后,再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当孩子有礼貌的行为时,家长要鼓励和表扬,表扬要具体,告诉孩子因为刚才别人给你让座了,你主动和别人说了谢谢,所以别人很喜欢你,夸你真有礼貌,这样正向强化,对于孩子更好的理解和表现礼貌行为都会有好处。
礼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部分家长当遇到一个小问题的时候就开始烦躁,给孩子上纲上线,这不利于孩子礼貌习惯的培养,家长要耐得住、守得住、做好自己,不要给孩子一个标准自己一个标准,相信孩子的礼貌行为会越来越让我们有面子。
—————————————————————————————————————
本为为超级妈妈号原创,更多家庭教育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优父母【youfumu】
孩子的一些习惯和他生活的家庭有关系,还有身边接触的一些人,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我们家长平时要教导孩子并且做好榜样。我们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告诉孩子做这些事的利弊,孩子会在父母的教导下进步。不要强行孩子,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交谈,只会适得其反,要和孩子讲道理。小孩子不仅模仿能力很强,也很喜欢父母多和自己交流,从父母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和我孩子的事。我带孩子去公园,我的孩子想去摘一朵花,我说不可以,我孩子说: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可以,我不可以。我告诉我的孩子,别的小朋友还不知道爱护绿草,还没有长大。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啊,我的孩子说:好吧,知道了。我们平时也要多教导孩子,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等。
对于我们孩子的一些反应,我们要及时想方法给孩子帮助,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就像<三字经&;里有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小孩子的朋友圈其实也是一个小社会啊!他们都各自受其父母及其他大人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举止和做事方式!这个问题也让我想起上两天孩子说脏话的事情,可能在成人眼里就是一句口头禅吧!就是‘我靠’这两个字!忘记我说了一句什么话,孩子说了句‘我靠’!一个小女孩子怎么能怎么说,养成习惯了多不好?她根本不明白什么意思,就是跟小朋友学的!我说这句话是脏话,不能说,这样对人很不礼貌的,懂了吗?她说,那别的小朋友也这样说,我为什么不能说?我说我们要学别人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就不要学。不好的比如说说脏话,欺负小朋友,不排队,抢别人玩具等等这些都不要去学!有时遇到一些不礼貌的行为就直接说不是别人能做不能做的问题,是别人还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要是他知道了,他也不会这样做的对不对?现在妈妈告诉你了,你就知道了,以后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总之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真的很重要。
1.模拟场景,换位思考
还记得去年《爸爸去哪儿》里张亮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教儿子「为什么要尊重村长」么?张亮让儿子自我想像成村长,然后张亮自己扮做小朋友,模拟了不同小朋友的表现,再问儿子:「如果你是村长,你会喜欢哪种小朋友?」
换位思考是中国教育传统里很稀缺的事物,主要原因是大人也没有换位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在我们有「家长制」这样一种「简便快捷」的教育模式时。
这种方式最直观最有效
2.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不太明白对和错,而成人世界里其实也没有对和错,尤其是礼貌问题,更多的是合适不合适。而小孩子可能体会不到合适不合适这个度,他们只知道自己是不是和别人一样,是不是和别人做的一样。
所以孩子的家长要一身作则,表里如一,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你了。
3.多加表扬,奖励机制
礼貌这种东西其实是一种习惯,你可以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多夸夸他,让他有种精神上的奖励,当然也可以有实物方面的奖励,这样也可以十分有效的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化最原始而基础的方法之一。
直接用客观存在的事实说话。比如直接说孩子年龄不够,让他慢慢建立一些对于规则的概念,就算不能理解,但也可以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这样的概念。
孩子不能换位,那咱们换位。把自己的角度放到孩子思考的位置上,尝试想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要求或疑问。然后尝试让孩子理解为什么他不能做这个事情。
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说不能闯红灯,那么我们可以从“榜样“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作为孩子的榜样,态度坚决地,但不带有个人情绪色彩(特别是责备的情绪)告诉孩子就算别人闯红灯,我们也不能这样做。
对于孩子来说讲道理可能听不进去,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可能他在听故事后就能明白,如果再不懂,作为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孩子都有自我意识,会听爸妈怎么做,怎么说,如果爸妈都会这么做,孩子也会去模仿。所以,当让孩子不做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否以身作则了。
孩子的能力极强,尤其是遇到一些不文明也不礼貌的行为,传染和被传染性极大,遇到此类情况,也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当然家长各有奇招,效果好与否也不尽然,因为孩子存在个体的差异,家长也存在个体的差异。下面我仅仅把自己用过的也还算很有效的两招和各位分享,希望能有所启发:
(1),对于小一点的孩子。
小外甥女刚满三岁,非常活波可爱,初次见我和我熟悉之后,就和我逗,还时不时用小手打我一下,刚开始我没在意,等我注意了,我就发现她总在找机会用手打我,姥姥说也不知怎么啦,最近总爱这样打人,和她一起玩的一个小孩奶奶说自己小孙子就爱这样,不知是不是学的。
我想起了罗尔德·达尔的一个故事,那个远道而来的姑妈如何对待爱打人的小男孩,于是我瞅着小外甥女,在她又准备抬手打我时微笑但很认真地对她说:“你再敢打我,我就抓住你的手不放,我可说到做到,你可以试试。”小外甥女一直盯着我,我就看着她的眼睛等着她的反应,有那么几秒,她把手放下了,我就和她玩,过了一会儿,她又要抬手,我再一次盯着她的眼睛告诉她,她又放下了,可在我们玩的过程中,她似乎习惯性地抬手打人,在我稍有懈怠,就又被她打了一下,我就顺手抓住她的手微笑稍有严肃地看着她的眼睛:“你打我啦,我说过你打我我就抓住你的手不放,大姨说到做到。”她挣把可挣不脱,我就盯着她,抓了有十多秒时间,“打人不对,不礼貌,大姨特别喜欢你,可不喜欢你打人,你和我好,可以和我拥抱一下或者贴贴脸,”说着我把她拉过来和我拥抱、贴贴脸颊,“这样大姨很高兴,平平也高兴,对吧?”看我认真的样子她有点畏惧我会抓住她的手不放,同时也很高兴和我一起玩,接下来我们一起玩她就很少抬手打人了。
越是小孩子越容易被影响,但同时也越容易改正,所以家长一方面要告诉他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要有方法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更好。
遇到一些小孩子文明的行为,如果躲不过去,孩子注意到了,就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好,不礼貌,没有人喜欢他这样。家人的行为和喜恶观在无形中熏陶孩子的一些认知。
(2),对大一些的孩子。
记得小女在刚上小学时,告诉我别人不完成作业、不好好听课、上学老迟到等之类,我会问她不完成作业的后果是什么,她会说:老师批评他了,他考试也不好,不好好听课、上学迟到也是如此引导,最后我会问她:“这样好吗?”她当然不认可这种行为。
同时,我会适时地找机会让孩子明白我的原则和观念,我用自己的言行身教来影响孩子,我们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能做别人都做咱们自己却认为不对的事情,功夫在平时,只有点点滴滴中把习惯养成了、观念建立了,孩子自己做事建立了自己的原则和准则,遇到事情时就不必操心孩子会被别人不好的行为所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