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孩在读小学的时候,每次节日老师都会教小孩做一些剪纸、贺卡之类的小作品让小孩带回来送给我们。当时,收到这些小礼品的时候着实让我感动了。其实集体的氛围对小孩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老师只能教书育人,而教孩子学会感恩是父母的事。言传不如身教,环境很重要。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羊知跪乳,鸟知反哺,更何况我们人类呢。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历尽艰辛养育我们成人,如果不知道感恩那就太没有良心了。
作为老师我觉得教育小学生感恩父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思想跟进
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把这些小学生比作大海中扬帆起航的船只,那么老师就是领航人,指引着他们朝着正确的航向前进。(1)我们可以借用思想品德领域的课堂开班会,让小学生回家时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工作,知道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辛苦。(2)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来做文章,让他们想想为什么设定这些节?在父母的节日里他们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呢?平时生活里又可以为父母做哪些事情?有的孩子可能会说给父母洗脚、有的可能会说帮父母扫地、有的可能会说用零花钱给父母买小礼物……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合法合理,就放开手让他们去做,但我觉得在孩子们眼里这些都很难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这么轻易在心里铭记父母的好,更多的是形势化,要注意把这项工作贯穿日常,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发生在朋友和她孩子之间。三八妇女节这天老师让孩子们回家后帮自己的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要求把视频发给老师。朋友的孩子选择了给妈妈洗脚,这也是众多孩子的选择,晚上朋友很配合,母子俩其乐融融,把洗脚的视频也发给了老师,儿子还把一朵娇艳欲滴的红玫瑰送给了妈妈。朋友感动的眼泪都掉下来了,朋友圈里又是晒儿子给她洗脚的视频,又是晒儿子给她送花的视频,直言儿子长大了懂事了,还配上一个感动流泪的表情包,获赞无数。第二天,因为一点分歧儿子和朋友闹翻了,前一天赠送的玫瑰花被要了回去,朋友无语,心里酸酸的。这个故事只是想告诉大家,孩子对父母感恩的认知大都停留在表面,与年龄、家境、境遇、思想认知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重要的是要他们知道感恩父母不是形势、不是敷衍、不是洗一次脚,端一杯水,送一次花就能报答的,孟郊游子吟就曾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如春天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一生,父爱如山,无言、伟大。
(3)利用影视和书籍来感染他们,给孩子们看一些有关父爱母爱的影视和书籍。也可以给孩子们看自己是从何处来的科普动画(因为涉及到性教育,这个问题曾饱受争议)。
二、要从实际生活着手,从细微处着手,从实际行动着手。我朋友给我讲过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朋友是小学老师,有一个学生刚上四年级就厌学了,她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包括让他从感恩父母的角度去考虑,结果都是一样失败。孩子的父母都是农村人,盼的就是孩子有朝一日鲤鱼跃龙门,可以脱离劳苦和贫困,现在眼里含着泪巴巴的望着她。她说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厌学她也有责任,她认为是她的失职。最后她请家长配合她,不上学可以,回家跟父母一起下地干活。那个时节正是收拾杂草平整土地准备插秧的时候,可想而知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地里摸爬滚打是个什么场景,孩子最初信誓旦旦帮父母干活养家的决心被泥土里劳作和给牛割草的辛苦击垮了,两个礼拜后他求着父母把他送回了学校,他告诉朋友:爸爸妈妈太辛苦了,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报答他们。
适当的让孩子们体验一下父母的辛劳也未尝不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泡在蜜罐里的,但有一丁点能力的父母也不舍得让他们的孩子受苦,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觉得这一切的享受和优待都是理所当然的,再加上一些2+1、4+1、6+1、甚至8+1的家庭模式,孩子作为这个“1”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独宠为大,感恩只是一个词汇罢了,弑母杀父的反面教材我们又不是没在网络里看到过。不要让孩子毁在溺爱里。
作为老师要重视小学生这方面的教育,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一切懂的感恩的人和事。懂得感恩,心才会更豁达,路才会更宽阔。
首先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身作则!
“感恩”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修养。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学会“感恩”很重要,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劳动,也是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公。
特别是现代社会,很多家庭对孩子太娇惯、溺爱,濨长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甚至是“小皇帝”,眼中只有自己,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做一些感恩教育的活动,让感恩教育成为孩子的必修课。让孩子知道感谢和帮助自己的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如果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学会了感恩,这样才能接受生命的考验,在成长的道路才能受得了挫折!
不用教育,用体验和教训。带他们去孤儿院,妇产科看一看。
这个还得是靠父母以身作则,用行动教,老师只是辅助作用。。
让孩子认识自己具有的和别人孩子不具有的,并且认识到这个具有是父母带给孩子的。
举例:记得我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买过一次10张报纸,告诉她买报纸花了多少钱,每卖一张赚一毛钱,并且带她到公交站,要她模仿那里的一个报童卖报,然后我离开了,躲在不远的暗处观察。发现她开不了口傻站着,很长时间了才鼓足勇气开口叫卖,那位报童马上凶她赶她走,她吓得离开了,犹犹豫豫地找路人卖报。第一个买她报纸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好像一家三口在散步,那男子走在前面,见我孩子站在面前说:“伯伯,买报吗?停顿了一下,立即说:买三张,拿过报纸给后面的俩人一人一张,后面的俩人满脸的蒙圈。第二个买她报纸的是三个老奶奶,其中的一个看到我孩子这么小在卖报,弯下腰来捧着孩子的脸,心疼不已,拿过报纸给每人一张,有个奶奶说:我家订过报了。那个给报纸的奶奶说:订了也得买!奶奶们走后,我见半天时间已过,就站出来把剩余的报纸全买下来了。孩子说口渴,我说你赚了一元钱可以买水喝,她兴致勃勃去买饮料,发现平常喝惯了的饮料单价都在三元以上,于是挑了最简易的瓶装汽水,因为半天焦虑上火,她流鼻血了,我急忙处理,她说卖报又累又不赚钱还有小朋友争,觉得我们很了不起能够不很累地赚钱。很快她上小学了,有一篇作文被学校推荐给了报社,见报的稿费15元,她见到稿费,惊讶地告诉我,自己只是把真实的感受变成了文字,轻轻松松地就拿到了比卖报多得多的钱。又过了几个月,她在心情好时总在吟唱,歌词胡编乱造,我建议她按音乐词谱标准记录下心里想唱的旋律,到《儿童音乐》投稿试试,说不定又可以赚钱,果然收到了稿费55元。孩子惊讶了,很认真地告诉我,她只要听我们的话,好好地用心学习,就会不太辛苦地过上好日子。从此,她明白,她的学习是她的事,与她未来密切相关,我不用操心。
曾经有人批评过我残忍,让幼儿园的孩子去卖报,其实这是教育理念不同,我认为孩子4~6岁期间,必须设法刺激她的心灵,激发她内在的动力,从而形成她自己的意识,过了6岁就到孩子自我意识突出的时期了,调节起来难度会变大。
总之,要用画面式趣味生活让孩子明白,已有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的人还是存在很多,自己需要珍惜已有的种种,不要任性消费变成没有了。我孩子对那个中年男子和老奶奶买报的画面等一直记得,并感谢善良的人们;对语言式说教却都不记得,你就不要采用了。
感激在我们大家中间,是阳光,是雨露,是头顶永远晶莹闪烁的星辰,也是我们首先要教会自己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应当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回报的。一旦孩子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呢?首先,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再次,组织相关活动,让孩子在对比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可以带小孩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可以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最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做好表率。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学生的帮助,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孝敬父母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在家庭教育之中潜移默化影响出来的,一个父母都不孝顺爷爷奶奶的家庭,很难养出孝顺的孩子。问如何就在寻找方法,很多感恩教育只能是一时见效,是在环境的感动下的行为,并非孩子出自自愿,这依然无法解决问题。
教育孩子感恩父母应该是个动态研究课题,言传身教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属性,做给孩子看比苦口婆心要管用得多。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都在渐渐地形成和提升,利用学校各种活动开展
这是家长该做的,家长孝敬父母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