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坏的家庭教育环境唯一的区别,便是家长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切行止坐卧皆是教育,从而有意识地诚己意、正己心,以随时随地对自家孩子进行榜样引领式教育。
好的学校教育与坏的学校教育,唯一区别便是语文课堂的开放程度。其开放的具体体现,可从三方面精准概括,一是学生的参与深度,二是与生活联系的广度,三是爱与接纳的维度。读者求助:我家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就已经很喜欢语文课了,成绩也很一般,身为家长特别焦虑,也很困惑。我小时候,语文课可是最喜欢的啊,尽管那时的语文老师学历不高、水平不高,但这丝毫不妨碍小伙伴们喜欢语文课并考取高分,为什么现今的语文教师队伍的学历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化,孩子们厌学却越来越严重?对小学生来说,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得孩子们喜欢?并且能够帮助孩子不那么艰难的考取相应高分?
答:谢谢邀请,很乐意为您答疑解惑。在正式答疑之前,需要说明的有三点,一是您的问题涵盖面相对广泛,在有限篇章内很难一一答明白,故摘取最后一个问题作答。二是最后一个问题的两问,能够帮助孩子不那么艰难地考取高分的语文课堂,与能够得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堂,究其实质当是一回事儿,即能够真正帮助孩子们实现大语文式成长!
对小学生来说,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得孩子们喜欢,并能实现大语文式成长?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只有两个字:观念!四个字的话,应当是转变观念。转变观念的主体责任人是谁呢?也是四个字:教师、家长。
为什么小学生喜欢不喜欢语文课、能不能实现大语文式成长的责任主体除了教师还必须得连带上家长呢?原因也简单:家长如果只看眼前头一寸,教师如何立高望长远呢?教师如果只顾满足家长只要眼前头高分的需求,孩子们语文基础知识、生活情感素养、未来心志涵泳的同步发展与成长,又要如何实现呢?不能同步实现语文基础知识、生活情感素养、未来心志涵泳的发展与成长,语文课还剩下什么?在有限的、静态的时间段内获取较高分数的唯一途径与手段:只能是大量的死记硬背。只剩下大量死记硬背的语文课堂,我们这些成年人都很难喜欢上,更何况以形象思维、参与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
那么,对小学生来说,到底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得孩子们喜欢,并能实现大语文式成长?路径与方向,无非以下三组:
1、不要一言堂的课堂,要积极参与的课堂
“不要一言堂的课堂,要积极参与的课堂”,指向的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深度。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过程之外不存在目的。而.教育过程,则是一个持续重组、持续建构、持续转变的过程。
而一个人类小孩子,要如何实现生命之初无明状态的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家庭环境的如同春雨无处不在的濡润得排在第一,人为拟设的特定系统化教育环境即学校,排第二。
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坏的家庭教育环境唯一的区别,便是家长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切行止坐卧皆是教育,从而有意识地诚己意、正己心,以随时随地对自家孩子进行榜样引领式教育。
好的学校教育与坏的学校教育,唯一区别便是语文课堂的开放程度。其开放的具体体现,可从三方面精准概括,一是学生的参与深度,二是与生活联系的广度,三是爱与接纳的维度。
“不要一言堂的课堂,要积极参与的课堂”,这个指标指向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深度。
何为“一言堂”?一言堂是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也可以用来专指语文课堂上教师的独断专行。当然,这个“独断专行”对至少一半具有教学创新意向、自我成长意向的教师来说,有嫌太凛冽、太辛辣了些。如果往温和了说,“满堂灌”这个描述更为中肯一些。
何为“满堂灌”?就是华夏传承久矣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们很努力很辛苦地将知识往学生脑袋里灌,事实上呢?事实则是教师在讲台上挣死扒活拼命,学生在底下甜蜜酣睡或各种深度走神,即教与学“两张皮”。
怎么叫个不“两张皮”呢?举例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第48页《家》: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赵老师上课时候并不曾分析这诗有多美、意境有多深、价值观有多正确,也没要求孩子们背诵。赵老师喜欢二胡,他只是随手拉了个欢快的不得了的调子,然后配合着节奏一遍遍吟唱。第一遍的时候孩子是惊讶,第二遍就有人能够跟着一起吟唱了,第三遍时候几乎全体孩子都快乐地唱起来,他们合着拍子拍手跺脚,非常投入。
唱过瘾之后,赵老师问:小倩倩,你的家呢?小家伙脱口而出,“姥姥是妈妈的家,妈妈是我的家。”“夜晚是星星的家,花朵是蝴蝶的家”诸如此类,小学生们个个儿争先恐后,各种妙思奇想与孩童式的真纯之句喷薄而来。下课时候,赵老师什么也没说就只是起手打了个拍子,孩子们就情不自禁全体开始吟唱。特意留心了一下,发现整个班的孩子轻而易举地都会背了。
何为天籁?莫过于此啊——莫过于孩童们发自稚真之心的情不自禁!而真正的语文课堂,便是通过各种人为的、科学的、极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从而巧妙引动孩子们自心灵深处而生发的深度的参与意识,从而完成对儿童天性的矫正与引正,一次又一次实现儿童生命一个节点又一个节点、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与成长。
2、不要搬运工的课堂,要联系生活的课堂
“不要搬运工的课堂,要联系生活的课堂”,指向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与生活联系的广度。
虽说教改及素质教育嚷嚷了许多年,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比比皆是。正所谓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无数频繁推新的教学方法是为谁服务的?到底是为更高的分数?还是孩子的生命成长?
如若是前者,无数翻新的教学花样跟画皮里的女鬼换上花样翻新不同的人皮是有何区别?其内里质地一样一样儿的。
如果是后者,无数翻新的教学花样,其可指便必须是与孩子们当前生活的联系广度。“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冥心归太虚,天地与同寿”,其所指无不是人的心灵——然哉,海洋也罢,天空也罢,太虚也罢,其宽广与博大是亘古永存的,可人心的宽广与博大,则需要后天社会教育大环境、学校教育中教育、家庭教育小环境三方凝心聚力共同筑基并持续开发才可抵达。否则,“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的睚眦必报、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等等,又因何而生而存?
听过、评过的许多课中,有一个乡村教师讲杜甫诗,从《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讲到杜甫诗的离乱——当然,“离乱”是杜诗的灵魂,但凡讲杜甫诗,不可能不讲离乱。区别不过是,绝大多数教师讲离乱,都是照着教材解析讲,有自觉学习意识的至多在网上找点材料加进PPT课件中表示一下“我拓展了”。
这位乡村教师是怎么讲的呢?常识性的东西当然得凭借“知人”进而“论诗”。关键的关键在于他布置给同学们的课后作业:连着四个超级大问号!
第一个问号:“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离乱?”
第二个问号:“引起离乱的原因有哪些?”
第三个问号:“你见过或听过哪些原因导致的离乱?”
第四个问号:“我能为这些离乱中的人们做些什么?”
作业要求,一是对上述四个问题作概略性简述;二是任选一题进行深度分析、论证并形成文字稿;三是限时两周,第三周择时分小组进行文稿讨论和第一轮修改,第四周对修改稿进行互助讲评并“结绳发表”(“结绳发表”是这个乡村学校的特殊“发表”仪式,即在教室外墙上拉定一根长长地粗绳,然后定期将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悬挂展示,以供全校师生随时参观阅读)。
与生活完全脱节,书本上的知识便永远只能是一座又一座孤岛,容易忘记不说,也特别容易让学习者心生厌倦。而当语文课堂与学生生活有了深广链接,那么这一颗又一颗心灵将与书页里的文本及作者同频共振、互为知音,则心灵广度的开发、拓展与成长会永无终点。
3、不要权威者的课堂,要爱与接纳的课堂
“不要权威者的课堂,要爱与接纳的课堂”,指向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独立性思考的拓展维度。
何为维度?此处所需要的维度的概念应当是这样的: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的通路。比如零维,是指一个点;一维,是两个点的连线;二维,是两条线相交在一起或一条线的分叉形成一个平面;三维,是指由面折叠而成,把二维平面上的两个点折叠起来就形成了三维空间,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四维,则是在三维空间基础上加上时间延续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空概念。
为什么要仔细地讲析维度概念呢?是因为教师也罢、家长也罢,大家在孩子面前几乎都习惯性地、理所当然地坚守“我是正确的”一维维度。尤其是语文课,对文本的解析永远没有“谁是唯一正确答案”这回事儿。
问题的悖谬则在于,语文课上也罢,生活中也罢,教师和家长们一方面要求孩子们要有想象力、要有灵气灵性和智慧,另一方面又近乎于苛刻甚至变态的要求孩子们对教师或家长的绝对服从。
语文课,既然是指向于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深度、广度与维度,那么除了基础硬知识必须要严守规范、严格训练之外,其他所有的文本阅读课、写作课、拓展课等等,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啊——没有标准答案,才是真正正确的答案。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又哪来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呢?纵是同卵双胞胎,纵是相貌一模一样,其个性或对同一个作者、同一篇文本的看法难道也能一模一样?
有个教师讲到“孔融让梨”时候,要求孩子们踊跃发言。有个孩子很大声地说,“我最喜欢吃梨了,我想要那个最大的。”结果呢?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这孩子被批评为“这样的想法是自私的”。
另一个孩子被叫起来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才小小声地说,“弟弟不爱吃梨爱吃苹果,苹果的话就把大的给他,是梨的话我想要大的。”教师说,“要想好大让小,你让给他而他不吃是他的事,你不让给他便是你不爱护弟弟啊!”
还有一个孩子说,“我家没弟弟,我想吃大的就大的,想吃小的就小的。”教师非要引导着让这孩子想象一下如果有弟弟的话怎么办?是不是应当像孔融那样?
再有其他小孩子说,“梨就在桌上,谁想吃谁自己取就行了呗,又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没必要让来让去啊。”教师呢?依旧是死守着孔融让梨的教材解读,非得要引导孩子们像孔融那样做个“懂事的孩子”。
听课听得简直无语啊。社会变迁如斯,一是理念上,民主、自由、个性、尊重等等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被广为接纳闷;二是物资上,孔融时代梨是奢侈品,可如今的孩子什么没吃过什么没见过?他们无法从让梨这件事上体味儒家之“孝悌”“仁义”,这原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嘛。小麦苗苗不可能一天就长大结穗,小树苗苗也不可能一天就成栋梁之材,孩子生命成长与化育是一个持续终身的、极其漫长的过程,哪是靠一篇文本就能够完成的呢?
喵儿曰:教育不是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
佛祖去世前那一刻,慎重告诫弟子修行要“依法不要依人”。意思是说,终极目的就在那里,但通向这个终极目的道路有无数条,永远没有唯一的正确的方法,不要把包括佛祖在内的任何人所讲的方法当成唯一路径。就连佛祖自己,从35岁到80岁用了45年在各地广泛传播佛法时候,也并不是永远按照一个模式在说。他是怎么样说法的呢?是“随机随缘”的说,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来说法。表面上看说的佛经不一样,但其背后的本质与内在的意义,其指向是一致的。
同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植物的种子,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生命走向,需要的不是教师与家长的“权威性”与“唯一正确”,需要的是完全开放的、不含敌意的、不讲条件的爱与接纳。是的,“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尤其是语文教育。
这里是“平凉家长之家”在线课堂,欢迎互动留言,祁祁喵将用心为你答疑解惑。明天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plqiyun)
谢谢邀请。
让学生喜欢上一门课,首先是喜欢你这个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爱屋及乌喜欢你的课,很多小学生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我喜欢这个老师,老师说什么我都听,不喜欢这个老师,我就糊弄着过。
怎么样让学生喜欢你呢?首先,你要人格魅力,课上课下喜欢跟同学交流,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关心学生。老师可能随便的一句关心的话语,在孩子的心中就有重要的力量。跟孩子交流多了,孩子认为你是他们的朋友,所以对你的好感就会倍增。
其次,你要用你的专业来吸引学生。其实小学生也都明白,哪个老师讲课好不好,我见过一个老师,第一次讲跟第二次讲的内容都互相矛盾的,这个孩子当然知道,当场给指了出来,老师很没面子,当然在孩子的心目中形象就大打折扣。
相反,如果你讲课风趣幽默,能牢牢抓住孩子的兴趣,那整个课堂的中心就在你这里,你会牢牢把握住课堂,当你说“孩子们,下课了”的时候,孩子会吆喝着说“再讲一会再讲一会”。
现在新上任的教师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并且有一定的实习经验,通过笔试面试,也算是过五关斩六将。
小学语文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一,二年级以拼音识字为主;三到六年级侧重于阅读作文。
那么要上好小学语文课应具备哪些条件?我个人认为必须做好这几点:
教学和写作有所不同,除了有比较渊博的文学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教师要有亲和力,你面对的是小学生,只有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和朋友,才会喜欢你并乐于上你的语文课,课堂上能和你形成良好的互动。
第三是多向前辈学习,老教师的经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的备课,示范课要多琢磨。
还有就是要吃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每册的重点要点,做到高屋建翎,举重若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繁杂的工程,只要你热爱且乐于钻研,一定会有所成就!
下课后,我们几个老师总会感叹:“现在的语文课,没法教。专家总是呼吁要让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自己思考。
可自主思考,哪那么容易?老师逼着孩子去学,却什么都不会,现在却让他们自己去学,岂不是天方夜谭?”
由学生主导的课堂太美好,在现实中,却难以落实。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会,不参与课堂,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所以,现在的语文课,学生学得没劲,老师教的更没劲!
1
我们总在批判现在的学生,一批不如一批。没有认真学习的意识,没有刻苦奋斗的精神。
可现在的社会环境,何尝不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吗?
80年代的时候,我们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现在的社会又重视什么呢?
现在社会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众人崇拜的对象,成为网红。
社会大环境变了,孩子面临的诱惑多了,面临的社会也更加新奇。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也许教师的确应该改一改往日死板的教学方式,呈现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
现在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在读了蒋军晶老师的《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这本书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位优秀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想让孩子爱上语文,首先自己就应该拥有语文味。
阅读大量的经典名篇,才能让自己侃侃而谈;
让自己在教授一篇课文时,拥有独特的思考和定位,对文本拥有自己的见解;
在一篇文章中应该抓住哪些词语进行感悟,如何通过关键词体会文本背后的含义?
只有对文本进行多次阅读反思的教师才能精准把握。
所以大量阅读是教师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
第二,想要让语文课不仅仅浮在表面,教师应该努力了解一些优秀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等。
很多时候教师总在感叹,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内容太浅,无法向下挖深。
那么教师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将一篇文章学深,从哪些地方可以深度挖掘?
教师自身有没有对教材、文本挖精挖深呢?
还是说自己仅有的一点观点和想法仅仅来自于教参和教学设计罢了!
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深挖作者生平,是深刻解析语文文本的第二部。
除此之外,很多教材本身还有许多令人矛盾的冲突点,或者是在教学时需要参考多个文本进行辅助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去不停沉淀、挖掘,不断探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何上一堂学生更感兴趣的语文课,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观念,新思想,不断实践。打破旧知,方能有所收获!
谢谢邀请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更改为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分为两种:一、对语文课的兴趣;二是对语文老师的喜爱。
语文是一门拓展性、延展性都非常广的科目,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可以从这个特性上来下手,语文是其他所有科目的基础,内容包罗万象,自然也包含了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喜欢的各类名人轶事、历史典故、军事等诸多领域,适当的为学生做一下拓展,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语文涉及的面太广了,听说读写,关于写就有我们常见的四笔:粉笔、铅笔、毛笔、钢笔。很抱歉,我们师范类大多都要学习这个,被我拿来这里用了。可以从这些地方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关于读,杂志报纸森罗万象,有一些对于小学生来说既对其身心有力,又可以满足其猎奇心理,完全可以由此着手,但是把握好度,不能浪费太多精力。
语文课堂效果的好坏,还与上课手段有关,过于古板的上课手段会让孩子厌倦,丰富多彩且多变的教学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引入多维教学增加其视听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教学。现代教育不再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了!
其次,老师也要做好自己的个性教学,让孩子喜欢上自己,这样,自己所教的语文课,自然会让孩子们兴趣盎然!@问答
对小学生,你要的不是渊博的知识,而是要你有趣!要有亲和力,让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喜欢上你!你就省力了!
小孩子的求知欲都是很强烈的,尤其是追求美好的事物!这个问题还不如说是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上语文老师呢!问题一转换,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呢?(不说业务水平,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技能!)
第一,老师的仪表,整洁大方。(老师,你今天照镜子了吗?)
第二,老师,你今天微笑了吗?和蔼可亲!
第三,老师,你今天表扬每一个孩子没有?至少在一个礼拜内得把班里的孩子都得表现一次吧。说到底就是“老师!你爱我吗?”让孩子得到慈母般的鼓励。
还有很多方法,但是,我个人觉得能做到这三点,孩子肯定早喜欢上语文老师啦!
作为一名过来人,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鉴于题主这么问,足以说明是个非常好学的人。那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呢?
听有经验老师的课
鉴于你没有教学经验,一些课堂上的应对策略更是缺少,所以,必须要听有经验老师的课,除了听他的教学内容外,还要听他的班级管理,以及师生交流方式。如果要上课,最好呢,是听一节老老师的课,然后再上,这样呢,心里会有底气。
听人劝吃饱饭
理论有时候不适用于实际。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一些教育理论,有时候是失灵的。这个时候呢,就需要听听前辈的劝告了。如你所说,要带五年级的语文课,这个时候如有老师告诉你,要严厉些,否则,课堂纪律就乱了,上课效率就低下了,最后会出现一系列后续问题等等。那就要听,要学会严厉,严师出高徒,便是如此。当然了,这个严,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合情合理地严,而非有毁师德,有毁学生健康的严!
好好备课
新老师就要多学,多备课,只有吃透了教材,上课才不慌,才知道讲什么,怎么讲。
了解学生
你每天打交道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一定要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知道他们的一些心理活动。要恩威并施,还要刚柔相济。
勤学多问
新老师一定要谦虚,一定要多学多问,这样呢,一天天都在进步的路上,也就越来越有语文味道了。
我就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带小学5、6年级。
都是师范毕业,我可以肯定的是,你的知识储备肯定不差,教学基本功绝对扎实。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呢?提供一个速成法。假设我要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那么至少要提前三天准备。
首先,把课文至少读三遍,把学生配套的练习册做一遍,这样你就知道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练习的时候会碰到的难题,讲课就会有的放矢。
然后,到网络上去搜名师教学实录《我的战友邱少云》。
为什么要搜教学实录呢?因为比起教学设计,你可以看到名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会从什么样的角度回答,而名师又会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点拨学生。这些问题背后,导向培养学生的什么语文技能?
为什么要名师教学实录呢?
因为他们的教学是经过长期打磨的,其中花费了很深的心思。即便我们只是学到其中的1/10,也比我们自己瞎琢磨强。看完了之后将你觉得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在教科书书中做好笔记。
接着,仔细看看同一个出版社出的教学参考书,熟悉教学流程,然后自己设计一堂课的流程。务必熟记于心,实在不行,用便利贴贴在书上。
我想,做完了以上这些,你就能够信心满满的登上讲台,带给孩子们一节不错的语文课了。这是最便捷有效的,你可以称之为“照葫芦画瓢”阶段。
比起你该讲些什么?更希望你注意组织课堂纪律。因为刚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大多都温柔可亲,与学生打成一片。可是这样也有弊端,学生无所顾忌,课堂纪律一乱,你讲的多好,没人听也是白搭。我就吃过这种亏。
碰到不懂的问题,你可以问身边的教同一个年级的前辈,他们经验丰富,也会乐于解答。只不过大家都很忙,我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给别人添麻烦吧。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家之言,希望能够帮到你。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教了20多年的语文,在语文教学上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1、研读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的指挥棒。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年级段好好的去研读研读。要找到本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建议。
2、读教材。
在备课之前我们要把教材读一读。读教材主要是读单元导读,读课文,读课后习题,读语文园地。
4、备课。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首要的任务是要把课备好。语文课的备课,我们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a.把握教材特点。
不同年级段的教材,不同体裁的教材,备课时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如记叙文。我们在第一课时备课时先是导入,然后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条理;第二课时要重在赏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b、把握学生年龄特点。
低年级的孩子注重形象思维,高年级的孩子以逻辑思维为主。备课时要考虑到低年级的孩子以游戏、活动为主,高年级的孩子应该鼓励他们以自学,合作讨论为主,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引导、点拨。
c.注意课型。
小学语文课分为精读课和阅读课文。嗯,我们要重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课文我们要指导学生用已经会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5、上课。
这个环节与老师的基本素养很有关系。a.先说导入,听课这个环节,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b.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对字词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区分,把握主要内容时,对于低段和中段的孩子要加以引导,对于高段的孩子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
c.在精读部分,我们可以本着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的原则。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导入时,我们可以直入重点:地震中的父亲与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孩子就直接抓出“了不起”三个字;第二步:你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孩子就通过体会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句子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第三步:哪里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引导学生体会孩子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了父亲与儿子了不起之后,我们可以再回归整体,读一读描写他们了不起的句子,最后进行一个拓展训练。
d.注意过渡语的设计。
对于过渡语的设计老师要精心、巧妙,尽量做到自然、流畅。
e.注意小结和总结。
一个部分的学习之后,我们可以小节学习方法,小节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让你感动的地方;整篇课文学完后,我们要有总结,可以按板书来总结课文结构,以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方法。
f.设计合理的板书。
一堂课的板书十分重要,我们在设计时要简洁、大方。或从课文内容入手,或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注意事物的发展演变……总之,我们要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当然,要想上好语文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不断的学习。可以向同行请教,多去听一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课,还可以在网上听一听名师的视频。
6、注意反思。
每堂课下来,都会有做得好的地方不以及做的不太尽人意的地方。我们要不断总结,对于做得好的地方我们可以继续发扬,而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要思考如果是再继续上这堂课,我应该怎么来处理。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背后包含着老师的努力,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的成长,更离不开平时的努力。
我是语文教育杨柳依依,关注语文教育,关注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