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我们把「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是混淆的,把「表达能力」当做「思考能力」,所以,一些「表达能力」强的人也被认为是「思考能力」强。
这,显然是个误解,这也造成了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热衷于思考的人并不多,更多的,热衷于「表达」。
既然,社会都把「表达」能力误解为「思考」能力,那么,我们也先从帮助各位提升「表达」能力入手。
最起码,能让大家在现实生活工作中,获得「良性反馈」:周边人都以为您的思考能力有了“本质性”的提升,之后,我们在这个「良性反馈」上,再提高真正的「思考」能力。
要让「表达能力」获得本质性提升,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学会一种表达技巧:概念。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在明白「概念表达」之前,虽然,也学了不少的思考技巧,但是,周边人并没有认为我的思考能力有本质性的提升。
直到有一天,受一篇访谈的启发,一下子明白了「概念表达」,我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在别人看来,我的“思考能力”有了本质性的提高。
我自己知道,我提升的不是「思考能力」,而是「表达能力」……
今天,我就把这一心得分享给大家。
1、「概念」:表达水平的基本标准
一件事情的表达水平怎么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概念」。
如果,一件事的概念清晰、准确,那么,这件事情的表达水平就很高;如果,一件事的概念模糊、混乱,那么,不管这件事被人说得再好,也是没有水平的表达;如果,连个概念都没有,那就是很差劲的表达。
大到国家战略、工程,中到一件产品、一次提案、一次广告,一件文艺作品,小到一次沟通、一封Email、一通电话。只要是「表达」,都是可以用「概念」来判断表达的水平。
专业水平做出来的「表达」,目标,结构、过程、结果都会围绕在一个「概念」下表达出来,会表现出相当的严谨、完美、和谐。
所以,如果我们还不会「概念表达」,没有关系,社会中到处都是让我们学习「概念表达」的案例。
比如,美国最近又推出了什么政策?我们可以去分析一下,看看这政策背后的概念是什么?苹果公司的新产品上市了,我们可以去分析这个产品的概念是什么?它的广告概念又是什么?或者,我们可以读一部小说,看看作者想表达的概念是什么?
甚至,在一些热点事件中,一些当事人的说法、做法,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看看其中的概念是什么?
这样的「概念」分析练习,对于我们提升「概念表达」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一来让我们知道「概念」的重要性,二来也帮助我们提升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2、如何建立、提升「概念表达」能力呢?
我们不要把「表达」局限在狭义的沟通上,而是要从广义来理解「表达」,我们生活、工作中,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在「表达」。
所以,学习「概念表达」能力很简单,在做事之前,都问一下自己:我做这件事,所要表达的「概念」是什么?
问这样问题的作用在于,要求自己做事必须在某个「概念」统领下,这样做出来的事情一定是有「概念」的。
对自己有了这种要求,在别人看来,你的“思考水平”马上就有了“本质性”的提升……
写文件前,问问自己,我写这个文件想要表达的「概念」是什么?和人沟通前问问自己,我想要沟通的「概念」是什么?即使是和客户打个电话,都要问问自己,我想要让对方接受的「概念」是什么?
总之,在做事前,一定先要把事情的「概念」搞清楚,搞清楚「概念」以后,再按照「概念」把事情做完。
实在搞不清楚「概念」的,哪怕是套「概念」,也要套上一个「概念」再做事。
以上,是讨巧的方法,提升的只是「表达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思考能力」,但是,周边人已经会觉得你的“思考”能力不一样额。
后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概念表达」的基础上,学会「概念思考」,学会「概念思考」,才是真正开始提升「思考能力」。
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概念」?
3、什么是概念?
善于表达的人都知道「概念」重要。但是,究竟什么「概念」?「概念」是怎么来的,却并不真清楚,这样,很容易犯错误:为概念而概念、套概念、概念堆砌。
「概念」既然在思考中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概念」?
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一个人的思考过程就和电脑一样,也有前、后台运行。「概念」在前台运行的时候,就是我们平时能感觉到的语言、文字,而在后台运行的时候,是我们平时不注意去感知的「意识影像」。
所以,要真正学会「概念思考」,关键是要学会使用「意识影像」进行思考。
4、使用「意识影像」思考,从原理上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只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意识中,建构「意识影像」
一个人想要表达一件什么事,最早出现在这个人意识中的,一定不是什么语言、文字,而是「意识影像」、所以,想要表达一件什么事,首先,要在意识中建构「意识影像」,想象一下自己要做的事,是个什么样的情景、摸样。只要意识到这点,我们的思考能力,就已经与一般人大不同了。
也许有人会问,「意识影像」怎么建构?答案是,用你的的想象力。
每个人都有想象力,所以,我们都能建构「意识影像」,建构「意识影像」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详细内容可以参见后附:新玩家导读链接:七—4)
第二步:用意识“看”建构起来的「意识影像」
建构好了「意识影像」以后,做什么呢?
就是“看”「意识影像」。
一个人的「概念思考」能力怎么样,完全取决于“看”「意识影像」的水平,“看”得越完整、深入、细致、透彻,表达出来的「概念」也越精准、精炼、精彩!
所以,「概念思考」的功夫都在这个“看”上面。
这就引出了后面的问题,「意识影像」怎么“看”呢?
孔子的「诚之者、人之道」,巧妙就巧妙在这里,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入手,最后,自然而然回归「诚者、天之道」的练习。
每个人都有「外在意识」与「内在意识」,要想高质量的“看”「意识影像」,必须让「内在意识」“看”。因为「外在意识」“看”的时候,与之相配合的是前意识,而「内在意识」“看”的时候,与之相配合的是潜意识。
二者的不同,在哪里呢?
前意识只会在已有记忆、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那个被“看”的「意识影像」。
而潜意识则不同,TA会在「内在意识」“看”的时候,不断地重构这个「意识影像」,使得这个「意识影像」逐渐接近真实情景。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和大家分享过,真正的真实,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是无法直接感觉到的,只能通过「意识影像」的方式才能感知到。
而这种接近于真实的「意识影像」,只有在「内在意识与潜意识」配合的时候,我们才能感知到。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学会真正的「概念思考」,还得回过头来,练习「诚意、正心、格物」,让「内在意识与潜意识」进行高质量的思考!
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取巧永远都是不可取的!还是需要长时间的去锻炼,不然早晚露馅!短时间内,可以多看看书,看看如何训练思考能力!要做一个常思考的人,不要总想思考如何走捷径,这个社会没有捷径啊
没事自己玩玩制定规则,这是最简单有效的训练,可以拿你所在的公司和用你的工作流程私下练习练习。
制定规则的时候你的大脑一直在运转,也在提升思考能力,制定规则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换位思考。举个例子:比如你可以想像一个如果提出“在家办公”,哪些职位可以,哪些不可以,然后去制定相应的规则。
每次都“对着干”,当人们很坚持的相信某一件事是没问题的,你就试试对着干的思维方式,在大脑里想出所有的不合理,随便想。
你也可以用你的工作流程或者公司是否有存在的问题再进行一个训练游戏,首先发现一个问题,然后明确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问题?分析分析原因,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既然这么产生的,那怎样去有效都解决?当你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就好好想想这样是否可以真的解决问题。
这个时代焦虑的底色,以致我们总想快速形成某种能力、达到某种层面,比如现在很多7天教会你……,30天你会成为……达人,我看过很多大咖的总结,其实他们都一致表达:
短平快的路径,是不现实的。并不相信7天,30天打造出来什么,只相信提出路径以后,能够缩短这个进程。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我和你一样,也被困惑过。
我之前有段时间,和大咖们一起吃饭,觉得自己很难插上话,脑子里没有精彩的观点,像个边缘人,跑龙套的,看别人谈笑风生,自己进展缓慢,就觉得自己惭愧啊,懊恼啊。
后来我在看了一本书后——《跃迁》,拨开云雾,我找到解决的方法。
《跃迁》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借助新时代的工具,怎样外包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认知,思维能力,更优化。
这本书是原新东方首席词汇名师、新精英生涯CEO古典所著,书里提到一个概念——联机学习,我很受裨益。
新东方CEO俞敏洪说,一个人的学习、思考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但我们无需过度焦虑和恐慌,思想、领悟,会遇到瓶颈,这是正常现象。
首先,思考方式要改变:从独立思考到联机的独立思考者。
古典说:用“答案换答案”,相比于过去“学习——思考”的单机学习,这是一种更优化的方式。
物理学家霍金,他虽然是冰冻人,但他仍旧透过高科技的帮助,每分钟输入4个单词,每天都在和同行沟通交流。
有一个调查研究说,经常使用搜索引擎的人,比不经常使用搜索引擎的人,在大脑处理问题决策区域,前者是后者灵活度的2倍。
书中讲了三种学习思路
自学:自己找答案;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答案换答案;
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流,答案换答案。
联机学习,方法如何做:
1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2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3重复前面两步,去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整个出自己的体系,实现自己知识的跃迁。
你的思考能力,自然而然,有深度,成体系。
我举个自己例子吧:
有一段时间,我在思考要不要跳槽这件事,我的想法是,想从书中获得建议,我觉得书比较中肯和客观,所以就没有找朋友聊这个事。
我写了几个关键词:跳槽、职业规划、职场选择、工作方法,以这些关键词作为主题,找了三本是这个主题的书来看。
然后我理清,A书:观点+评论
B书:观点+评论
C书:观点+评论
论点:跳槽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
论点:该怎么选择你的工作
论点:要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受益。
就像找三个专家围绕某个问题给自己提意见。
别人的知识模块,做积累,然后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体系,自己的知识模块。
古典说,过去自己学自己,才是真本事。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答案,显然更加重要。
但他在书中并不太提倡书中找答案,他说,最新的知识源头,并不在某一个脑子里,某一本教科书的某一页,它们在大脑和大脑的碰撞中,在一线高手的实战中。
我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说的也有道理,就看我们实践应用。
那天看到一句很酷的话:
有才华是一件那么帅的事
身无长处是多么无聊啊!
希望以上回答,能给到你一些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