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它是一种生物特性。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身体对情境的记忆,大脑也保留了远古时代人类潜藏的基因记忆。

愉悦与痛苦的感受,引发了一些情绪,而这些情绪会提升任何可能形成的记忆的地位。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充满情绪的事件在生理上会是重要的。许多关于生存的教训涉及了情绪,如恐惧、愤怒或喜乐,而每当你经历一个强烈的情绪或高压状态的时候,你的身体会分泌激素,而这些激素就会增强你的记忆。

了解情绪的科学原理。

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学习成长方式。

父母平时尝试观察自身的情绪反应,父母与孩子在情绪的表达中,建立的是共同学习和探知情绪力量的练习。父母是孩子的情绪观察者,孩子同样也是父母情绪的观看者。

家庭关系是一个整体的能量流动系统。

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

真实表达情感,是给孩子情绪的良好示范。

给自己独处空间,释放当下的负面情绪,觉察负面情绪提示的曾经经历的情绪记忆,重新整理情绪强烈的记忆,父母接受自身的不完美。

负面情绪被人们通常认为是不好的,需要被掩饰和遮盖。在这种认知观念下,更多的情绪被压抑,但情绪并不会消失,只是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

举个例子。

小孩的父亲在公司受了委屈,回家把愤怒发泄在母亲身上,母亲看见孩子不肯做作业,把不满意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出门踢一条狗。狗咬了父亲公司的同事,同事与父亲发生争执。

在这个例子里,孩子的父亲学会接纳自身情绪的变化,传递给孩子母亲是不同的状态。

爱,是家庭完整能量动力的传达。

亲密关系,不仅仅是给予孩子。也是给予每一个父母与自身的内在关系的完整。

当一个人学会与自身的内在和谐时,也自然影响着孩子。模仿是人的学习方式。

我是萌小拳,一个有温度的太极拳练习者。

如果你有更多的观点分享,请关注我。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并且希望我们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学会沟通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很多教育的传达都离不开沟通,而情绪的表达也是通过沟通来表现的,只有学会沟通,做好模范作用,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父母,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孩子面前发脾气,不能把自己的怒火撒在孩子身上。

第一,我们要以平等的角度看待孩子

很多家长都以上下级的感觉俯视孩子,严厉的命令口吻去教导孩子,从而给孩子一种压迫的感觉,而自己的情绪当然也不会做更多的掩饰,长此以往这样肯定会给孩子负面影响,甚至长大以后成为自己的模样,因此我们建议家长一定要以平等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作为朋友偶尔也会示弱一下,这样向孩子们表达我们对于他们的期望和需求,从事也可以抱怨自己的烦恼和不开心,作为孩子才会更多的体谅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二,学会发泄,善于表达

其实很多父母不会表达也是一种通病,他们经常把烦恼放在心理不说出来,以及把孩子当成小孩看待,但是我们的孩子同样需要了解我们家长,所以如果遇到什么事情不开心,或者自己的孩子又做错什么了,不如把事情对孩子讲出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然后跟孩子一起寻找发泄的手段,比如做做游戏,这样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也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会让家长不开心,下次他们就会注意喽。

第三,多从理性角度出发,从父母自身做起

我们一般看待一个人是否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因此一个人如何表现自己的情绪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我们面对问题和烦恼的时候不妨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多想一想怎样处理会更好,毕竟我们作为父母不要忘记还有一个榜样的作用,有一双很天真的眼睛一直在看我们的行为,从旁在学习如何对待事情的方式方法,所以作为家长也一定要负责,不要盲目任性而为哟。




辅导作业,被气到心梗;责骂孩子,被气到血压飙升;孩子叛逆,被气到头懵。

很多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到处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认为只有方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你是否问过自己:“你的教育情绪健康吗?”

这大概是绝大多数家庭教育的现状——急躁、焦虑、情绪化。

教育的情绪雷区

狮子吼

教育基本靠吼,沟通几乎没有。

想一下,你什么时候会说出令孩子特别难以接受的话?应该都是在生气的时候。

那你为什么会生气呢?是工作不顺?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压力?还是心中的执念?

你想用情绪告诉孩子:我很生气,这都是因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变了,我才不会这么生气,才会对你有好脸色。

孩子也许确实变得听话了,但暂时的听话只是因为恐惧,以后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

当你把心里积压的淤泥倾倒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吗?然而并没有因此轻松,反而还多了一份内疚和自责。

情绪化的表达是把双刃剑,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父母。你辛苦维系的亲子关系,就是在这一声声吼叫中分崩离析的。

双标化

听到没有?不要再玩手机了!

作业写完了吗?还看电视!

这么晚了,还不去睡觉!

你怎么这么笨!

……

你这样要求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机、看电视、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会说:“我是大人,我可以这么做,但孩子不能这么做。”连大人都无法自制的事情,你认为孩子会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恐怕就是:“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这恐怕也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你自己都不行,凭什么孩子就一定要行?

这句话表达的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信任和鼓励,更多的是将自己完成不了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过且过,不想努力,丧失了自我,却对孩子如此苛刻。

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父母总拿着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还那么理直气壮。

焦虑感

每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时候,父母的负面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样,瞬间喷薄而出。

不分青红皂白,揪着孩子一顿数落:父母为了你才买那么贵的学区房、为了你花那么多钱报培训班、为了你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父母为你牺牲那么多,你还这么差劲,你太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给父母丢人。

这么用情感绑架孩子,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伴随着父母的焦虑而发生的,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东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这种焦虑感主要源于爱的自私,认为对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报就越多。

这种过分有条件的爱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可怕,对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从而导致孩子的焦虑、抑郁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绪

学会表达情绪

动画片《狮子王》的开头有一段父子的互动:辛巴因为好胜而惹了很大的麻烦,险些丧命,但父亲却没有批评他,只是说:“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来他又告诉辛巴该怎么做:“只有在必要时、在别无选择时,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就是冒险。”

将情绪化表达,变为表达情绪。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平静地与孩子坦诚交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诚相待。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们只有将内心平静下来,对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为身教的巨人

你知道吗,现在的孩子送给父母们一个“教主”的封号,意思就是“说教的最厉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权威的形象,成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国父母往往是“言传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说了一箩筐,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

父母们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却忽视了这些优秀孩子的背后,始终有以身作则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你想让孩子专注地写作业,可你自己在写一份方案时还要时不时地刷手机;你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你想让孩子坚持练习舞蹈、绘画、钢琴,可你自己却连每天半个小时的健身都坚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人,首先你必须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要记住,你的行为举止都会成为孩子的标杆。

平衡自己的内心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

你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快乐,因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希望和骄傲。

有条件的爱,并不可耻,这才符合一个人真实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愿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一直感觉心理很不平衡,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坦然承认有条件的爱,想想你为孩子而变形的身材、错失的升迁机会、耗费的大把时间……这些能换来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乐等等。

如果把教育变成焦虑,那么教育就成了一种负能量。承认爱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内心,大家都会更好过一些。

爱是有条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牺牲。




父母如何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我认为,要做有血有肉,真实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圣人。我们的耐心有限度,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我们的智慧也有限,有时候也会做错事。父母最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和孩子沟通这件事情。婴儿,完全依赖父母,甚至好多幼儿,都会觉得父母好厉害,父母是全知全能的。那他们对父母的期望就很高。如果孩子一直有这样的期望,然后父母有做错的时候,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孩子容易失望甚至害怕。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普通人,有时候也会累,有时候也会不耐烦。不要觉得孩子不懂。我有个朋友,亲身实践过。她的孩子5岁上幼儿园。有一天,她接孩子回家,在车里,孩子想跟她玩一个唱儿歌的游戏。妈妈觉得刚下班很累,交通又很堵,觉得自己没有心力跟孩子玩游戏。按着她平时的做法,她一定会抑制住自己的需要,勉强陪孩子玩,但是很快就会跑神,或者不耐烦。她听了我的建议,决定告诉孩子自己真实的感受。她跟孩子说,妈妈刚下班,有点儿累了,能不能让妈妈安静10分钟,然后妈妈再陪你玩游戏,好吗?结果,孩子真的安静下来了。过了片刻,孩子说,妈妈,10分钟到了么?我们能玩游戏吗?妈妈当时特别感动,觉得孩子能够体谅自己。所以,没有关系,如实告诉孩子,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其实这也让孩子去学会理解父母。




感谢问答邀请。

在日常生活中,咱们每个人都难免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做家长的,学会对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利于我们和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沟通,同时,也能让孩子学习体谅别人的情绪,变得更有爱心。

那么,该如何恰当地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呢?

我们可以把情绪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来说。正面情绪指高兴的、激动的、兴奋的等情绪;负面情绪指愤怒的、沮丧的、悲伤的等情绪。

当我们有正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面对孩子时,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绪,用一种高昂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今天妈妈(爸爸)是多么的开心,用这样的激动的表现来感染孩子,让孩子被鼓舞起来,感受吧到父母的快乐,同时一起高兴或激动起来。

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把孩子变成自己的出气筒。用一种平和的语气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今天感到是多么的不好,能不能抱抱妈妈(爸爸),或者让我自己的安静一会儿。

总之,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我们都不要对孩子隐瞒,要如实地对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体贴我们的情感,学习爱父母、爱他人。




感谢邀请。

做家长,做一个懂教育的家长更难。当你懂得教育之后,你会积极尝试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更加优秀的父母。理性的思维,模范的行为,积极的心态,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父母也是凡人,凡人就会有烦恼与情绪。我们该如何在孩子面前表达情绪呢?很多家长都知道,不能在孩子面前发脾气,闹小性,把自己的火撒子孩子身上,那到底应该怎么处理情绪呢?

1、学会示弱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作为教育的权威者,喜欢向孩子宣泄情绪与不满,以达到一种震慑或警示的作用。其实,我们如果学会示弱,向孩子们表达一下我们的需求与烦恼,反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同理心与责任心。

2、理性表达

好的情绪,就是好的教育。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及处事方式。当我们可以理性地面对困难与烦恼,积极地应对和解决问题,则会成为孩子孩子好的榜样。有一个小的方法,我们可以孩子交流一下我们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以及我们又是如何一点一点攻克难题的历程。

3、与孩子在游戏运动中一起发泄情绪。如果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你需要学会合理的宣泄情绪与不满。有一种最好的方式,便是和孩子开展亲子游戏或亲子运动。在亲子互动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表达情绪,收获身心健康。(via勇赫大叔)




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是有其共性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再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而采取具体的方式:

1.首先要了解大人自己的情绪,好的还是坏的都要冷静想清楚表达。简单、明了、不带批评或太夸张的,孩子能轻松、没有负担听懂要点,知道你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2.温情的肢体语言。如坐着或蹲着,和孩子保持同等高度,面对面真诚、认真并控制好语调和孩子交流,适时给予孩子拥抱、握手、击掌、拉勾勾之类,拉近孩子的距离。

3.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大人只需多点耐心去倾听、观察。

4.不要直接否定或是直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多问几个问句:

为什么?你觉得怎样做?下一步呢?怎样会更好?等等,引导孩子自己看事思考,找思路解决。

5.不要言语、用词过激。如: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更不可上升定性:你是不听话的孩子、你怎么这么喜欢说谎话......

也许一次两次效果不明显,但是大人首先自己做到不情绪化、不偏激,以身示范,孩子也会在生活中效仿并朝好的方向发展。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王宏梅:

王宏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职业指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专家讲师团讲师、公益人。熟识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叙事疗法。擅长领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际沟通。

首先,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激起了你的情绪的时候,观察自己的感受,还有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

比如,孩子把你刚刚整理好的房间折腾得乱七八糟,让你的心情一落千丈甚至是怒火中烧。这个时候一定要先让自己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的情绪转化成怒火,更不要把情绪转化成暴力,而是要平静下来,问问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是愤怒?是失望?还是伤心和痛苦?那么你的需求是什么呢?是想让孩子能尊重你的劳动?还是想让他保持清洁?或者这些兼而有之?

其次,把情绪“语言化”,用语言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上面的那个例子,你的劳动成果被孩子毁掉了,你很愤怒、又心疼自己的劳动成果,那就用语言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注意表达情绪不是指责、批评、评价,而是就事论事,客观地表达你自己的情绪。

既然要就事论事,首先要向孩子描述是什么事让你有了情绪,然后你的情绪是什么?你的情绪背后的诉求是什么?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孩子,当我看到我辛苦一个小时整理好的房间被你弄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我的好心情一落千丈,我现在很愤怒、也很伤心,我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被尊重,我希望你以后能尊重我的劳动,你现在能跟我一起把房间整理好吗?”

把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真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期待,孩子就能理解你的心。




今天中午孩子闹腾了将近两个小时也不午睡,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在床上蹦来跳去,搞的我头昏脑涨,眼看快到二点半要去上班了,我气的在她的小手上拍打了几下,这家伙还以为我是在和她玩游戏,竟然把另外一个手伸出来也让我打,不打还不行。苦笑不已的我开始很严肃地和她“谈判”,要不起床要不自己睡觉,小家伙依旧嬉皮笑脸,一气之下我就推了她一下,她一下被推倒倒在床上哇哇大哭起来,吓得我赶紧抱起。此刻在写这个问答的我依旧心有余悸,还好孩子没有扭到脖子,没有在倒下时咬到舌头,不然我真的是要懊悔死。

日常生活中,我是一位爱心耐心细心的妈妈,可是今天中午却严重失职!反思!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或正面或负面,在负面情绪来临时我们总会不理智的做傻事,比如会说不经大脑思考的言语,不合时宜的举动,事后都会让我们后悔不已。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不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不仅会伤害孩子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根据萨提亚的情绪冰山理论,人们在经历事情的时候,在六个层次上同时有着体验:行为、应对、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我们平时所表达的情绪只是情绪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真正的情绪往往都埋在冰山下面。我们表达冰山上面那一点点的情绪往往都是负面情绪,我们真正渴望、需要及期待的都埋在冰山下。

针对我们家今天中午这件事,我们用萨提亚情绪冰山理论来探讨一下。

行为:孩子不睡觉。

应对:打了孩子小手,还将她推倒在床。

感受:愤怒、挫败。

观点:孩子不听话,作息不规律。

期待:孩子能好好午睡,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渴望:孩子身体健康,快乐成长。

这样就一目了然,其实我内心的观点是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快乐成长。

在各种哄睡无效后,我就应该想到今天早上孩子睡了懒觉这会没有睡意,安心陪她玩会或许我就没有那么强的挫败感和不愉快。

这就要求我们从情绪出发,洞察内心的观点,选择可以解决困境的资源,去改变与内心真实想法不一致的应对方式。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




原始地址:/resou/64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