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导孩子才能形成自律的好习惯呢?

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来自父母,让孩子养成良好,自律的习惯,首先父母就要有好的习惯,并主动陪孩子一起去做你想让他养成的好习惯。否则,父母自己玩手机,希望孩子不看电视,不打游戏?




以身作则,父母就是最好的




以身作则




想要自己的孩子自律,首先家长自己得以身作则,家长得为孩子树立一个自律的好榜样。其次,让孩子看到自律的好处。什么事情都是有好处,人们才会积极去做;另外,要让孩子看到不自律的坏处,以及害处,甚至会受到的惩罚。这些都得让孩子看到实实在在的例子,不要简单的说教。最后,让孩子自律,所定的“律”不要高不可攀。太高的话,孩子做不到,所以那个“律”就无法自律。每当孩子做得好时,要及时表扬和奖励。不要吝啬表扬和奖励哈。往往一个表扬,会让事情来一个大反转。




其实父母就是小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让他自律,那就得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我家两个宝宝,大宝现在4岁半,二宝两岁多点儿。跟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我觉得我家两个宝贝的自律性还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大宝。

下面就我在教育孩子自律性这方面说下自己的拙见,当然,这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家长要根据自己家庭及其孩子的特点,找到属于自己孩子的方式。

(1)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面前绝对不能姑息,心慈手软。比如说,我家大宝一岁多的时候竟然大人。看电视时间到了,不让她看了。好家伙,脾气上来了,刺棱刺棱从沙发上跳下来把遥控器给摔了,电池都摔出来了。哭天抢地。爷爷奶奶过来劝导,跑到爷爷奶奶那里,伸手就打。本来只是看电视的问题,现在升级为动手打人还是打长辈的问题。先把看电视的问题放一放,要求她给爷爷奶奶道歉。爷爷奶奶在边上说“算了算了,孩子还小。”我让爷爷奶奶进卧室,我坐在沙发上看着她哭。她竟然过去打我,好!你打我,我第一次告诉你,不能大人。你再打我,对不起,我要打回去。你用多大的力度打我,我就多大的力度打回去。她哭着喊“疼!”我就问她“妈妈打你,你疼。你打妈妈,妈妈疼不疼?”然后,就坐那儿看着她哭。

哭得差不多了,张开双臂抱抱她,给她讲道理。要求她去给爷爷奶奶道歉,如果不道歉,那你就再哭一会儿吧。道完歉,带出去玩,开心了再说看电视的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你以后长大不是想当警察吗?总看电视戴着眼镜,抓坏人多不方便啊!以后要是再不遵守约定,那就没有下次了。(以后要真的不遵守,就真的没有下次了,哭也没用)

(2)爸妈说话一定要算话。我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会做到,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哪怕是她自己都忘记的事情。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告诉她妈妈是什么时候答应你的,当时由于什么样的原因我没办法做到,于是答应你了,现在你看碰到了,我就给你买了。因为答应你了,我心里一直在惦记着。这样,下次你跟孩子约定规则的时候她才也会执行。

我家两个宝贝现在看电视我都是让她们自己开。到时间了了,我会告诉她们,她们自己关。如果正在兴头上,那好,看还要多久,不长的话这个看完就关。如果时间太长,那就下次再接着看。很少像以前那样哭天抢地的要看电视了。当然,看电视之前我们会约定好时间,击掌为定。

(3)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比如幼儿园老师布置作业,每天会把作业发到家长手机上,我很少看。因为我家宝宝会自己记作业。最开始她会问我,“妈妈,今天作业是啥?”我会反过来问她“你自己作业是什么,你自己不知道吗?”这样她就会自己记自己的作业,放学回来也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写作业。

(4)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会操心。我家大宝自己记作业,她还得自己写作业。我很少盯着她写,因为这真是一个太考验耐性和耐心的事情。好在幼儿园的作业也不是很难,无非就是写一些数字和笔画,我觉得这个写好写坏都没多大影响,毕竟都刚开始学,没有必要逼着孩子马上就得写多好多好。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我们小时候写的也不一定就这么好呀!

我家娃放学回来说要先玩一会儿。那就玩一会儿吧,你自己看,但是不要忘了你的作业。

写的时候,自己写。我很少坐旁边盯着她。她自己觉得写得好,她会叫你看。这个时候你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夸她。“哎呀!比妈妈小时候写得好多了。”“怎么写得这么好,跟老师写得差不多了。”“哇塞!写得又快又好,真是谁谁谁(同事家的孩子,很墨迹一孩子)的榜样啊!”顺带还可以说说“如果这里再怎么样一下,那不就太完美了。”不要总是呵斥孩子,这样孩子很容易失去兴趣并且很容易反感家长,甚至反感学习。

如果她没吭声,OK,那就让她自己写喽!写完记得告诉她,你自己看看,你觉得哪些不好擦掉重写。你自己觉得好,那就收拾东西吧。

过一段时间看看孩子的作业,对老师给红花或者红旗的大加表扬。没给的问问她觉得哪里原因没得到。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来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身上的任何问题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日料积累的,所以,要改正这些问题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家长朋友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好好引导和教育。




谢谢邀请。孩子力所能及小事开始不能着急,也不能一下子培养太多的习惯,要一个一个来养成养成一个继续进行。

比如,养成早起好习惯、自己穿衣服等。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律?

作为一个家长,你觉得孩子怎么样做,就算是自律呢?

按时的自己完成作业,自己按时起床,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玩儿耍时间……?

家长们一直在说想要孩子自律,却很有可能,连什么是真正的自律都不清楚。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给自律的定义是:“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苦难和解决问题。”

自律应该包含“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这四个部分。

前一段时间,海清被全体妈妈们羡慕了,因为海清有一个自律的儿子蛋妞。

看一看这个对话就能感受到蛋妞的自律了:

海清:陪你出去踢会儿球?

蛋妞:写完作业。

海清:踢完球再写?

蛋妞:写不完。

海清:写不完明天写。

蛋妞:明天还有明天的。

海清:你确定你是在过暑假吗?

蛋妞:要不然呢,怎么有这么多时间写。

海清:请问哪里来的这么多作业,不可以不做吗?可以好好玩玩吗?

重点在于那句“明天还有明天”!

同样是蛋妞,他会为了能够有时间写自己的英语科幻小说,而努力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所有的这些都说明,蛋妞知道他在做什么,无论是大热天练琴,还是抓紧时间写作业,都是他自主的行为。

这才是真正的自律。

而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培养孩子的坚持品格来培养自律,但坚持这个词和自律却又很大区别。

因为当说“坚持”的时候常常伴随着痛苦,而自律却不会伴随痛苦的感受。究其核心原因,是因为当我们说培养孩子“坚持的品格”的时候,通常的做法都是父母强迫孩子坚持,这是不可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的,因为自律最核心的一个特征就是“主动要求自己”。

如何帮助培养孩子形成自律的习惯?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在1972年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室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的内容如下:他们邀请了400位4岁的孩子参加这个实验。但是孩子们不知道这是一个实验。

实验室的桌上摆了一盘棉花糖,实验负责人每次安排一个孩子进入实验室,然后让他在一张桌前坐下,面对桌上的一盘棉花糖。

负责人告诉孩子:“我出去一会儿,如果你想吃一颗棉花糖,可以拿一个。但是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我会让你吃两个。”说完话,负责人离开房间15分钟。

结果孩子的反应怎么样呢?

在这15分钟里,参与实验的研究员,坐在实验室双面镜的另一面,他们可以观察并记录每一个孩子在负责人离开之后的每一个动作和反应。他们发现有的孩子在负责人离开之后就马上去拿棉花糖来吃;有的孩子等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们内心在挣扎,最后还是耐不住就拿了一个来吃;有的孩子等了有10分钟之久,把棉花糖拿在手里,看着玩着,最后还是忍不住吃了。许多坚持到最后没有吃的孩子,他们会转移注意力不去看那盘棉花糖,用其他的方式来度过这漫长的15分钟。

最后实验的结果是三分之一的孩子在负责人离开后不久,就开始吃棉花糖;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候到10分钟就耐不住,最后终于屈服于诱惑力,吃了棉花糖;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到负责人回来,获得了两颗棉花糖。

这个实验有他的意义所在,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即使面对更大的奖励,对于孩子而言,都不一定能够做到约束自己,所以针对孩子的自律培养,对于家长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行之有效的帮助孩子形成自律的习惯呢?

第一,借助自然的生理规律,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度过秩序敏感期,2岁至6岁的这个秩序敏感期,孩子会对秩序表现得特别敏感,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时期来进行自律的养成,会相对容易。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内,诸如小玩具一定要摆放在床头的某个固定位置等自发的行为,家长一定要乘机来完善形成一种好的习惯。

而像垃圾扔进纸篓里,自己衣被自己理,醒来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袜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齐……等规律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在这个时期内可以培养。

如果孩子秩序敏感期可以很好的利用,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逐渐脱离这种外在的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自我管理模式,即自律性。

第二、树立自律的榜样,而父母就是最好的对象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密切的模仿对象,你是什么样,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比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将生活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孩子自然就会心领神会,最终通过模仿与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自律的人。

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写过,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

一个妈妈向老师请教:“为什么我的孩子从小就不爱看书?”

老师问她:“你平时看书吗?”

她回答:“很少看。”

老师说:“从今天起,你每天看书,不出半年,你的孩子自然会看上读书。”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家长首先要做到自律,让自己给孩子树立自律的榜样。

第三、制定合理规矩,手把手教孩子自律

自律不是天然就会的,它是需要学习。他律是自律的基石。自律需要从家庭规则的建立开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规则的制定是需要和孩子达成同意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强权。

比如孩子希望有看电视的时间,那么就规定时间,和孩子讲好每次只看30分钟,时间到了后,就让孩子去做别的事,如果孩子耍赖,父母要严厉拒绝。

需要在这个规矩的执行过程中,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一起制定的规则,一起来执行,不分是父母还是孩子。

其次要让孩子认识到责任和权力的关系。制定规则是权力,而执行规则就是需要相应承担的责任。

依照这个原则,逐步的让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拥有更多的权力,同时也就让孩子学着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

当孩子懂的权力和责任的意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自律,追求属于自己的尊重。




自律的动力是责任感,责任感源于爱。有利他之心,为利他而自律,这样比较容易形成。




谢谢邀请。

何为自律?

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按自己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的道德原则。

自律对一个人的成长、成功至关重要。如果说得再具体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自己给自己制定的纪律和规则。而纪律和规则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随意列举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纪律和规则。比如吃饭,就受时间、地点等的限制和约束,作为孩子,就不应在卧室吃饭,一般也不可能在夜半吃。就是游戏,也有玩游戏的规则吧,否则不就乱套了。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父母育儿,更要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就是孩子的自律。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较为实用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及其实施的奖罚办法。但这个办法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确实难。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父母从思想认识上必须高度重视,要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不能觉得觉得都是些日常生活小事,一两次不执行无所谓;自己是父母,就搞特权,不实施也不自我惩罚。如此,就无法要求孩子了。

二、身为父母要引导、监督、教育好孩子自觉遵守,力求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有规矩、懂规律、守规矩的良好习惯。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学习极有好处。父母不能迁就孩子,要一是一,二是二,对错分明,该奖则奖,该罚则罚。

三、杜绝溺爱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旦超出了限度,就会表现出无原则、无标准。这样,任何规则都将形同虚设,失去意义。

相信,只要父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培养出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的耐心和毅力,还要有小小的智慧。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从现在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身。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全家的希望,自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爸爸妈妈们就在考虑怎样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高人一等”,尤其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培养孩子,将来就有可能落在别人的后面,后悔莫及。那么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教育培养呢?教什么、培养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孩子若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将使他一生受益无穷。因为,习惯贯穿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就都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成不好,终身受其累。”而从儿童生理特点来讲,幼儿时期的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但及时纠正也比较容易。所以,幼儿时期,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一、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具体要注意的是:在吃饭时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或者边吃饭边看电视,对消化不好;也不要用许诺法(讲条件)让孩子吃饭,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讲理、乱化钱、任性等不良习惯;不能让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自己也不要挑食,样样都吃;吃饭时不要过于责怪、批评甚至吓唬孩子,以免孩子情绪紧张影响食欲;饭前不要给孩子吃零食,更不要无限量给吃零食。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营养平衡、身体健康。2、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是幼儿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必要条件。幼儿时期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善,神经细胞容易疲劳,而大脑又处在发育最快的阶段,睡眠能够消除神经细胞的疲劳,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睡眠时人体又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人体长高,又能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孩子睡眠充足,精力充沛,食欲好,表现活泼快乐,智力活动提高,也就是我们说的反映快,思维敏捷、聪明。因此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睡眠时间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3-6岁的孩子每天应睡12小时左右,分二次,一次是夜里,一次是午睡当然孩子之间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需的时间略有不同,主要以孩子白天的精神状态好、情绪好为准。培养要求主要是:按时睡觉、自己独睡。睡觉有规律,能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早晨起床也有规律,不会睡懒觉,也不会因为没睡醒而影响学习、耽误家长上班等。

重视孩子卫生习惯的培养幼儿时期,孩子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容易得各种疾病。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防病保健康,而且有利于生长发育,孩子经常生病,大人辛苦孩子发育不好。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重视平时,重点做好“四勤、四要、四不要”。四勤:勤剪指甲,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换衣,勤漱口刷牙。四要:早晚要洗脸,饭前便后要洗手,睡前要洗脚,生吃瓜果要洗净或削皮。四不要:不喝生水,睡前不吃零食,冬天不蒙头睡觉,平时不挖鼻孔和耳朵。另外,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合理穿衣,不要太多,有些孩子体质较差,经常感冒生病,对于这些孩子,家长不要因孩子生病就给他多穿衣服,这样反而不好,因孩子稍微运动一下就出汗,更易感冒,有的家长提出不要让孩子“玩”,这样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好,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长期下去只能使孩子自身的疾病抵抗力将更差。再有,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不要对孩子过于包办,要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不要怕孩子动作慢,穿不好,过多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三、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比“知识储备”更为重要,




原始地址:/xinwen/6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