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对于文学领域可能永远也谈不上“一定”,阅读在语文的学习中的确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你加深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帮助你拓宽眼界和知识面,从而夯实自己的文学功底,为你自己的创作注入文学积淀的灵魂,但说到基础,语文本身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除了阅读之外,仍有许多需要与之并驾齐驱的东西,比如说实践,修辞手法的运用,措辞语汇的考量,立意的深入挖掘等,都需要不断的修炼,它们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与阅读不分伯仲,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推进,才是学好语文的要领所在,希望能够帮到你。
如果重点是在“大量”上,那么,就不是。
大量阅读成为语文基础的前提,是这个大量中,必须是以“有效”为前提的。只有有效阅读的量上去了,才能对语文基础提高形成强大助力。
以我自己和我的两个学生为例。
我看书,开始也是以量为追求的。但后来感觉到,这样看书,实在太累,而得到的却很少。后来就开始在质量上下功夫,立马就发现了不同,质量好的书籍,语言的使用更规范,逻辑性更强,艺术性也更高,对于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提供了不少优秀的练习范例。
而我的两个学生,小学生,说不阅读吧,看过的书不少,有些还看了不止一遍,但语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却只停留在表面(不仅仅是在做题的时候)。而他们书柜上的书,除了漫画以外(大概占六成),多是语言表达比较粗略的儿童侦探小说和猎奇向科普读物。剩下为数不多的语文类读物,本身的质量也不够硬。
当然,在积累阅读量之前,我更建议,积累充足的文字和词语(成语)基础。拥有良好的字词基础,是有效阅读的重要基础。
准确来说,是这样的。
大量阅读不仅是数量上的提升,也是阅读习惯、思辨能力养成的重要过程。
通过大量阅读,孩子能够提升识字量,逐渐形成自主阅读。
在阅读中也能够融入情感提升思辨能力,这些都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老师说
语文要好
真的需要博闻强记
大量阅读,不仅是语文的基础,而且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我这么说,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请听我说说原因。
首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
我的父母从小就特别注重培养我的阅读量,我在小学2、3年级的时候,就已经看完了金庸全集,开始自己偷看老爸书架上那些类似于王朔的痞子文学、大侦探福尔摩斯之类的书籍了,但由于那时候我很淘也不爱上学,上初二之前,成绩一直不好不坏。
然而,由于大量阅读在头脑里沉淀下来的逻辑分析与理解能力,同时“受益”于每次犯错误之后的写检讨、写保证书的锻炼机会,初二的时候我的一篇超过1000字的检讨,直接把视我为“眼中钉”的班主任老师给感动哭了,同时因为遇到了个善于引导孩子的语文老师,逐渐改掉了恶习的我,从此学习成绩就没差过。
后来,当我在国外大学里攻读本科学位的时候,全英文的环境里更让我意识到,头脑和思维尤其数理化的能力,我比老外的同学强了太多,但由于语言上的劣势,即使在专业课上,我依然比其他的同学吃力得多,因为我很难完全理解老师讲的课、乃至于错过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也跟不上人家的思路;这个问题,直到我大三之后才有所改变。
接下来,再说说我大女儿的经历
由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等到我当爹的时候,我就很注重培养她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当然,这次我有更多的选择去主动引导她读书,不认识字我就给她讲,讲一半留一半,把她兴趣激发起来我就不再讲,引导裹着个尿片还兴致盎然的她自己尝试着去认字、去看书,从带拼音的漫画逐渐过渡到纯文字的童话故事再到小说,她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读完了《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长篇小说,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转向了《哈雷波特》、《福尔摩斯》等外国文学。
女儿小学的时候成绩并不好,因为她用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读书,很多作业都是我和爱人联手帮她完成的;但她的成绩也不差,因为按照我们的约定,她的期末排名必须得达到班级平均线以上,才能继续拥有写作业的“枪手”的权利。
女儿最差的一门是英语,虽然她并不是真的太差,最起码上课学的单词和知识点都能记住,但相对于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参加的各种英语培训,没有上过一天课外培训的她,自然就差了很多;于是,当4、5年级的时候,英语老师因为女儿再一次拖了班级的后腿而急头白脸的找到我的时候,灵机一动的我,直接把女儿正在苦读的《乱世佳人》换成了英文版的《飘》,同时扔给她一本英汉词典,给她讲了一堆外文原版书籍和译本的区别,然后重演了当年忽悠裹着尿片的她去自己查汉语字典认字的一幕。
看不懂?有意见?不服从指挥?那套肯定不好使,玩忽悠,我可真是她老子,亲生的!
于是,当同龄人都在背单词、学语法的时候,女儿就抱着本英文原版小说,在对着词典奋力前行了!开始,她是真看不懂,但是,出于对剧情发展的好奇心,她咬着牙也必须坚持!只要坚持下来了,小学英语那点玩意,还是个事吗?
女儿上初中开学的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让每个孩子给家长留一句最想对他们说的心里话,别人家的孩子都写的是类似于“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含辛茹苦”等等,我家那混蛋玩意,居然给我留了一句莫名其妙的“阁下何不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本人自小就天然排斥古诗词,这次愣是没看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最尴尬的是,老师居然让我当着所有家长的面谈谈对孩子留言的感想,我特么的居然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2分钟!然后,全班的家长足足爆笑了5分钟!因为我只看懂了“阁下、乘风起、扶摇直上”!
尴尬归尴尬,但看到女儿在文学上的活学活用,我还是发自内心的高兴的,因为我知道,不仅读书破万卷,更能如此活学活用的她,以后无论学习什么,都根本不是事了!
言归正传,大量阅读确实是语文的基础,但它更是所有科目的基础!
即使那些看起来跟语文不相关的数理化,阅读能力更强的人,会更快、更准确地得到老师传递出的信息,更会用自己的逻辑分析和理解能力去转化这些信息。
这就是很多人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却能学习很好的根本原因!更是那些天天埋头苦学成绩却始终不理想的孩子的根本原因!
当然,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首先是大量听!
多阅读,是一切的基础,本人认为,最重要是思维的改变。举个最朴实的例子,本人阅读是不挑书的,所谓经典与非经典,真的不是特别重要,一本路边摊小说,在你与众不同的思维之下,也能看出绚丽多彩;即使玩一个游戏,也能悟出欢乐背后的人性与欲望,这些就是阅读所带来的
不是阅读越多越好。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目的不同,理解能力也是不同。关键是怎样去阅读才能达到目的。如小学二三年级的阅读(或朗读)目的是阅读速度;对字母拼音准确度;区分基本常用词语词性(如动、名词、形容词、量词等)等等基本的阅读基础。从阅读一篇文章中也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如类比、分类、归类、比较、归纳等基本的思维训练。阅读是丰富一个人知识存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
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嘛不是?
书里的东西一时半会不一定会吃透
但是在读书这个过程中可能已经有了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却又潜移默化的“文化”沉淀,这里的“文化”可不单单是指书本知识,更多的是语感,对于语言的理解力。
那些文豪界的大佬都有着每日保持大量阅读的习惯,就拿梁启超前辈来说。
他曾在文章中写道:“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
这不也侧面印证了读书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吗?
常常能够看到一些采访,他们采访那些文学界的大佬,问这篇巨作对后人影响颇深,那么您当时的创作来源是什么呢?嗯,他们的答案总是让人一头雾水,――说灵感
灵感两个字在我们看来比较玄乎,但是其实灵感就是在你的阅读中逐渐积累出来的,可能你写文章的时候就能迸发出来的思想。
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不是大量阅读,难道还有什么捷径吗?
能阅读:就缺不了文科。
阅读还应包括社会生活世间万物吧
是,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