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分数论”教育背景下:学生减负,家长减压,落实“减负令”后,真能抚慰家长焦虑的心?

唯分数论是正确的,学校不唯分数论哪还能叫学校吗,就像工厂不产产品,哪还叫工厂吗,道理是一样的,无可厚议。减负应建立在课外,不应减掉课堂内容。减负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才能够保证减负工作不走样子,落地落实,收到成效。


我是老师,将来我当了家长,也不会轻易支持减负的。不管大家怎么强调也好,或者说我身为一个老师,不响应号召也罢。

减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是个美丽的谎言。

我不希望看到:普通人的孩子在玩,有钱人的孩子不是补课,就是在上兴趣班。

接触到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你对未来的看法

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普通人。始终要和其他家长比较的,自己家的孩子,比不上同学的孩子资源好,比不上邻居孩子有才华,多多少少是会有影响的。

说白了,减负要对全民有效的时候,家长才不会战战兢兢。

只要不是实现了全民减负,不实现各个阶层减负,这个话题,无休无止。

家长焦虑的一定是:我家减负了,但没减负的考的比我们好,学校比我们好,找的工作比我们好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啊,多么令人窒息的操作。

我妈在一开始国家喊着减负的时候,把我送进了最严苛的学校。

老百姓何尝不想孩子实现减负?何尝不想少花钱在教育上?但不能这么做。

放眼望去,日本虽说没有户籍限制,但考试对全国都一样的时候,大家拼的都是: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的优劣。

英美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前者培养领导层,后者培养被领导的老百姓。

没有一种教育是没有负担的。

但现在教育真正缺乏的是多样化,开放的思维,不是死记硬背

就拿加拿大课程来说吧,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公式给你,计算器给你,照样答题答不好。因为开放性问题,很多孩子没了办法,也没了思维。

这是我们缺少的,逻辑和教育思维。


应该不能减轻家长的焦虑,分数是证明学习成绩好坏的依据,如果没有分数拿什么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觉得每个孩子天赋不同,各种爱好也不一样,要多开设学科让孩子们根据兴趣爱好来选学,因才施教这才是真的,因为祖国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有很多东西不可能完全掌握,学生大脑也装不下。


个人认为这是存在于意识形态里的问题。减负到底落实的怎样?大家心知肚明。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在上学,一看便知作业量的大小。如果你不让孩子写作业,他们肯定玩手机打游戏。


在校学生每次测验或考试,采用做试卷题目方式,把获得分数值作为评定成绩优劣标准,特别遇上升学考试,取得分数高低值决定能否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试卷考试取得分数真实有效,把取得高分数同学评为优秀学生或优先录取进更高一级学校,这种做法体现出公平合理。但也有不足方面,平时学习表现优秀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因为心情紧张及状态不佳造成失败,失去升到更高级学校继续学习机会。现时很多学校设立教师考核测评制度,通过班级升学人数作为标准,来评定老师教学质量,造成老师思想及工作上有一定压力。为了提高升学通过概率,让更多学生能进入更高一级学校读书,常常利用周末星期六让学生复习补课。对周末补课事情,我们家长还是给予肯定支持及认可态度,毕竟老师教学是积极而且负责任。现在很多学校教学及日常生活让家长参与,希望通过家长监督子女学习情况。在进入升学考试前期阶段,在周末补课的时候,班里要求每位家长采用轮值形式,亲自去到学校课室监管学生复习补课。这样做法经常给很多周末需要上班工作家长带来不方便,每到轮值周末要请假或调换上班时间,甚至有时候因为工作实在太繁忙,只能求助班里其他家长代为轮值,有少许被教育绑定感受。在工作之外时间,发表自己简单个人观点。


谢谢邀请。

我欣赏江苏的做法,因为现在的学生真的需要减负才行

我欣赏江苏的做法,最起码江苏为学生减负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现在的学生,特别是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真的需要减负才行。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内容,一般的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难,但就被“分数”逼着不断的重复去学。这让学生的潜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被过度透支,以至于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冲劲稍显不足,甚至是失去了冲劲。这样的局面绝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江苏的减负政策阻止不了家长的“疯狂”

江苏的减负政策有必要吗?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按照现在的学校和家长的疯狂,如果你没有明确出台减负政策条款和频繁的督查,那么你是不可能将这股“疯狂”压下去的。但江苏的减负政策能将这股“疯狂”压下去吗?我想是不能的。或许江苏举此会对学校的“疯狂”有一定的压制作用,但就肯定压制不了家长的“疯狂”,甚至还会让家长的“疯狂”升级,因为你根本解决不了家长的“不放心”。什么东西才能让家长放心呢?只有实实在在的分数才能让家长放心。

我的想法

所以呢!我认为如果要给学生减负,不但不能减少学生的考试,还应该增加学生的考试,甚至是每一个星期考一次。考试的成绩用等级来显示,85分以上是a级,75分以上是b级,65分以上是c级,65分以下是d级。A级的没有作业,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去学习;B级的半个小时作业量;C级的一个小时作业量;D级的一个半小时作业量。这样做有两个好处:1.家长每个星期都有成绩看,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状况了如指掌,避免盲目的给孩子加量;2.家庭作业量的“多少”成为了孩子学习的奖励,这可以促使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主动的去学习,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率是天差地别的。

结语

综上所述。我是赞赏江苏的减负举动的,但这种政策性的减负是解决不了家长的“不放心”的,甚至是教育部门自己都“不放心”。既然大家都不放心,那么抚慰焦虑的心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期待你的认可和关注!


我认为应该减负,但是减负要看方法,要看本质,而不是说,注重”回家做不做作业”这种形式。

南京的减负是个个例。

南京在执行检查的过程中,不让带作业,不让孩子透露在哪里参加的辅导班儿,后来经教育局澄清,这是在检查过程中没有理解透彻政策,存在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

这种很夸张的,明显不合乎常理的检查动作,确实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适。

相比之下,浙江出台的减负政策相对就合理的多了。小学生的作业不超过9点,不公布成绩排名,不得发高考喜报,不开誓师大会等,多数举措都是切中时弊的。

所以说,家长也大可不必为南京的减负个例而过度担忧,而且哪个家长没在外面报补习班呢?在全民补习班的情况下,学校减负与否,好像也关系不大,是不?

应该减负吗?

我认为应该,现在中小学生的负担确实太重了,这其中有多少,是学校为了片面追求成绩,弄出来的不合理的课业?

减负是应该的,但减负不宜以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尤其在有些形式上限制的那么具体,比如不能带作业本到学校,这不应该是教育部门管的范畴。

实行一定程度的减负,砍掉不科学,不合理的额外作业,和过度超前学习,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把减负变成了完全零负担,什么都不学,什么作业都不写,显然也不合理。

要知道,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是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如果学校课程减得太简单,作业太少,那么家长们势必会到课外辅导班儿去找补,这样时间、金钱、精力上,负担反而会更重。

适当增加学校学业的难度,延长学校学习的时间,比如最近各地出的课后延时服务,就很好。学校学习的内容有了保障,学生家长也都会更安心,这样课外机构的空间就小了,家长们的负担也就轻了。

结束语

矫枉不能过正,过犹不及。


我是山村老师,每天为您解答教育领域里的疑惑!关注我,走在教育领域不迷路!

减负令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喜的是那些不自觉又不爱学习的学生,因为他们终于可以不用写那么多的作业了,但愁的却是家长。因为当前唯分数论的教育背景下,减少学生的作业或直接没有作业,这样学生仅仅靠课堂那几分钟能出好成绩?

南京家长为何会“疯”?孩子放学回家作业量变少,成绩肯定会下滑,但想要进重点高中又必须要考高分,上重点大学没有个好分数能行?答案是肯定不行的了!为此,公立学校大肆减负,家长们又担心孩子成绩下滑考不上重点高中、大学,只能把孩子纷纷送入补习班,最后培训机构赚了个盆满钵满,家长能不“疯”!

减负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中央空调,记得前两年为了响应减负政策,中小学生早晨上课时间不得早于08:30!我们学校一开始积极响应,但是发现学生的成绩下滑得厉害,而且其他地区的一些学校没有响应,于是为了应付检查,做了两张作息时间表,一张用于应付检查,一张用于实际上课使用。像这样的减负,真的就是形式主义。

真正的减负,应该是作业量适当,减去那些与学习无关的杂事。而不是在舆论压力下,大搞形式主义。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变,所有的减负都是扯淡!连作业都不布置那纯粹是害学生!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见,不喜勿喷!对此你觉得呢?欢迎各位留言吐槽!


岂止南京家长已疯,随着各地为落实18年国家出台的“减负三十条”的相关地方规定后,会有更多的家长都会“疯了”。

对于“减负”,个人一直认为方向是对的,但如何落实却是会令人非常头疼的问题。自己近年来也多次表达过自己对“减负”的看法,感觉自己都说累了,再怎么讨论都难以解开国家规定再严,总会有人抢跑的结。

在此不想围绕“减负”说什么,却想谈谈今天我看到一个家长关于“补课”的投诉,我从这个投诉中看到的可能与其他人不一样。

今天,大连一家长对“补课”的投诉在网络上又引起了热议,这位家长列出了在职教师补课的6种场景,提出了一个建议。

现任的在校任课老师,下班后在自己家里给自己的孩子补课,如果算的话,怎么打击?如果不算,那对家长不是老师的孩子极不公平。

现任的在校任课老师,下班后在自己家里不但给自己的孩子补课,还给同事的孩子一并补课;作为交换,同事再给他的孩子补课,即相互给自己和同事的孩子补课,大家都不收钱。如果算的话,怎么打击?如果不算,那对家长不是老师的孩子极不公平。

现任的在校任课老师,由于其亲属在某领导的公司上班,为讨好领导,下班后在自己家里为领导的孩子免费补课。如果算的话,怎么打击?如果不算,那对家长不是领导的孩子极不公平。

现任的某一在校任课老师,是名师,他看见某学生很好学,但学生家里贫穷,该老师愿意在课后免费为其补课。如果算的话,怎么打击?如果不算,那对不好学的孩子极不公平。

现任的某一在校任课老师,是名师,他看见某学生很好学,学生家里条件也很好,该老师愿意在课后免费为其补课,但学生及其家长很自愿给老师一点辛苦费。如果算补课的话,是打击老师还是打击家长?还是不准这位好学的学生课后向老师学习?

现任的某一在校任课老师,教学水平很差,上课不认真,天天琢磨补课挣钱,另有部分学生,从小不喜欢学习,家庭条件还不好,课后还被老师强制拉去补课挣钱。这种情况肯定算补课,我们都知道。

希望给补课分个类,严谨的发个文件,是否所有的补课都需要打击?我相信前面的情况是不忍心、也不方便打击吧?

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很难回答,但也的确说出了一个实事,出台再严格的规定都不可能禁止“补课”的现象,只要“补课”现象不禁,老师对课外补习乐此不疲,“减负”就基本无法落实。

但对这位名为“谭老师”的投诉者,我却有很多遐想:

投诉信中所说的在职老师的“补课”现象即使在现在严查严管的形势下仍然真实存在,而且很普遍,但既然知道如此多在职老师补课的情况,那不怎么会不知道课外补习机会补课现象的普遍性,那为什么只字不提?

从“谭老师”这个称呼我能想到的这一定不是一名在职教师,而是一个培训机构的老师。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许多同事平时经常说到的,现在为什么举报在职教师补习的家长越来越多,其实很多都是校外补习机构干的。

这仿佛成了巨大的讽刺,“减负”的最大拦路虎就是校外补习机构的横行,而他们却一次次站在在职教师的背后做小动作。当然如果在职教师能行正坐稳,也不怕小动作,可惜又真有多少在职教师不怕?

更多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


南京家长为何已疯?因为减负用力过猛,根本没有考虑到家长的感受,过程中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令家长不能接受。按照那种减负方法,确实是在培养学渣,家长怎么可能不疯呢?

举例来说,一名家长说,孩子班级原来订阅了英语报纸,因为上级来检查了,学校要求班级必须把英语报纸和一些课外读物都收藏起来。这就是严重跑偏,减负变成了学生只能学习课本,别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学,这不是制造学渣又是什么呢?

减负,应该是减掉多余的负担,正常的负担是不应该减掉的。而且,减负后的空闲时间,应该用有意义的事情去弥补,而不是让孩子随意随便玩。玩,是不用学习都会的,人的天性就是喜欢玩,但是,我们能就让孩子玩,而不学习吗?

学生学习就是要有负担,只要这种负担不超出规定的范围。减负,不能因噎废食,连正常的作业都不敢布置了。这不是减负,这是害人,把人家孩子废掉了,家长连不焦虑能不疯吗?

因为减负了,有些学校就开始表演。没有减负时,作业布置越多越好,开始减负了,立马走向另一个极端。最近听到好几所学校都开始设立无作业日了,这纯粹就是迎合性的作秀,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新学的知识,不管是哪一天,只要学习了新的知识,就应该布置作业进行巩固,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意思。而作为学校,连这点常识都不要了,设立什么无作业日,那一天的新知识就不需要巩固了?如此作秀,让家长如何放心,如何不疯?

南京家长已疯,并不怪家长,是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没做好,加大了本来就家长的焦虑。有关部门应该周密部署,考虑考虑家长的想法,排除家长的焦虑,家长不会反对减负的。


我是寒石冷月,我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由《南京家长已疯》引发的热议,实际上是把家长的焦虑情绪突然点燃了,原本大家都还微焦虑,但是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突然来这么一个举动,很容易让其他省份的家长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以后我们是不是也会这样减负?

当减负成了指令性行为时,便意味着把家长往一片雷区里引,家长不害怕才怪。

也就在前几天,大家都在关注浙江省关于减负的意见征求草案,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让广大家长可以有心理准备的做法,至少家长们可以发声,可以向有关部门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管最终大家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倾听民意心声这个通道是打开的。但是南京就不一样,连预告都没有,便直接推行了减负方案。结果就如同把家长突然引到一片雷区,轰地一声,便引爆了矛盾,你说这能不让家长疯吗?

减负不能是单方面考虑,还要把减负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充分考虑到,但南京没有。

就如些焦虑的家长讲,如此减负这不是变相把我们推向社会的辅导机构吗?孩子在学校就学那点知识,但是面对应试的激烈竞争,我们敢让孩子拿出大量的时间去玩耍吗?如果现在不下功夫,将来哭都找不到门啊。既然学校这块减负已经做到了,可是谁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负责啊?于是乎,大家都会马上考虑到,校内减负,校外增,这样的矛盾实际上制定有关政策者应该想到,如果想不到,也应该做充分的调研啊。

别把减负当成一股风,减负不是单纯的减量,还应讲质,才能让学习效率体现出来。

当看到南京的做法时,有些明眼人就感觉特别可笑,如检查组随时可能抽查到学生,看看学生有没有留不该留的作业,看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不该有的练习册或试卷等。这种做法不是变相逼老师和家长撒谎吗?明明老师离不开成绩的评定,家长也需要孩子有好成绩。当所谓的减负变成少学或不学时,谁能接受这一现实?所以说,减负不要流于形式,不是演给某些人看的,而应既合理减量,还要讲究质,既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还要让孩子们有适当的休息与玩耍的时间。

结束语:从学校的减负,到家长的焦虑,这里还充分暴露出家长缺乏主见,没有围绕自己孩子本身去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就如有个别优秀家长,看到减负时,只是微微一笑,人家仍旧按着自己的育儿计划去落实,把孩子课外生活做合理的安排,让孩子学与玩兼顾,让亲子陪伴与教育和引导有机融合,将寓教于乐作为课外家庭生活的主旋律,学校学的那点知识,玩着就学会了,很难吗?其实不难,难在家长缺乏主见,不爱动脑子,只一味被学校减负所蒙蔽了眼睛,根本就看不透事实。


原始地址:/xinwen/1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