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睛耕雨读?

我国一直有耕读传家的说法和传统,就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必须要从事体力劳动,不能无所事事只去读书,也就是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在古代主要的体力劳动就是农耕种地了,所以要耕读。

这个其实是有很深的道理的,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就是一定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得到反馈再次纠正自己学到的东西,同时也能真正在劳动中越来越理解农民,要不然只会产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中国的儒家学说是很崇尚“先王之治”的,先王就是和百姓一起劳动,一起治水的那群人。

另一个真正能实际参与体力劳动的人,心情会特别的愉快,心胸也会特别开阔。就拿古代的圣贤。比如苏东坡被贬黄州、惠州、海南这些地方的时候都曾经自己种地,也造就了苏东坡的乐观。比如王阳明在龙场。如果一被下放贬去像老百姓一样劳动就忧愁痛苦,实际上就很难达到很高的境界的。

就像一首禅诗说的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农业经济时,晴天去耕种,会有收成。而雨天,则可以利用来读书学习,既可添知识,亦可进科场。其实这个词语是告诉大家可以利用充分利用环境做事。


“晴耕雨读”取自南阳诸葛“乐躬耕于陇中,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

这句成语,最大的魅力在于你看到它时,在眼前幻化出的意境:恬淡、悠远、乐观。

我们的文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魅力,就是简单的四个字,你脑海里便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幅图景。

如中国的山水画,几笔就勾勒出唯美画面。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他还是一个文笔极为出色的散文大家,他的前后出师表,他的诫子书,穿越时空,至今读来令人垂泪。

在离世的前一年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遍读中华史书,此这中华两千年来最著名的家训之一,也是最精短的家训之一。

穿越千年,诸葛孔明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仍挂在我的书房里。

晴耕雨读,会让你有这种想象:在一条清溪的两旁,三、四间茅舍,五、六棵垂柳,烟雨朦胧中,陶渊明那样的文人志士就坐于窗前读书诵文,陶醉在文海,遨游在诗林,其乐无穷。

用劳作改善生活,以读书升华生活;晴好的天气下地,下雨的日子读书,这相得益彰的生活美图,让无数向往宁静悠远生活的优雅的人生念念不忘。

闭目想象,由不得自陶自醉:细雨朦朦的窗外绿树摇曳,风声雨声交织相伴;在千古文人墨客梦想的境界里,翻开圣贤们的《论语》、《尚书》,徜徉沉迷于深邃的思想长河……意犹未尽,天光放晴,扛起锄锹,田间耕耘,用挥汗如雨的劳作体味书中意涵,可做人生的一大乐景。

古人生活简约质朴,得的少,失的就少,心中杂念自然也少,“晴耕雨读”就是最形象贴切的注释。


“晴耕雨读”是不是取自南阳诸葛“乐躬耕于陇中,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意思是很好理解:晴天耕种,雨天读书;但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根据客观的外在影响去调整自己的行事方式,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顺势而为会比逆流而上来得实在、顺畅。


放在时代背景下,农耕文明,晴天耕种储粮,雨天读书娱乐,可以理解。

现时代的话,晴天上班,雨天还得上班,休息了看看手机。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晴天出去干活,,下雨天不能干活,就只能找别的事情做起来,读书是不错的选择。古时不是还有一些个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晴耕雨读,这个词的灵感取自南阳诸葛“乐躬耕于陇中,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一抹陶渊明“采菊东篱”式的淡雅与悠然,便淡淡地融入到这四字之中。

晴耕雨读,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晴天耕耘雨天读书。晴雨是天气的变化,是客观条件,耕耘和读书是主观能动。你不能决定天气,但是你可以决定你的行事方式。简单的语言却概括了主客观的关系。晴天耕耘,雨天读书,多么和谐的生活方式啊。

天有晴雨,人的命运一样,有顺利的日子也有背运的日子,这是命运。但是,当你了解命运,你在顺利的日子可以积极进取,在你背运的日子可以反思、学习。依天理而行,就和命运达成和谐。所以,你了解命运的规律,就可以把命运把握在手中。

耕是实践,读是学习。学习和实践是命运发展的真正动因。你的命运是你自己造成的,但是受到客观规律的约束。你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客观规律,和客观规律和谐相处,获得客观条件助力,积极学习和实践,才是领悟人生的道路。

晴耕雨读,学习和实践,晴和雨,多好的辨证表述啊。学习也是实践,实践也是学习,无论天晴和下雨,都能主动把握人生,积极修行,是大智慧的境界啊。


“晴耕雨读”从字面意思理解很容易,就是说“天晴了,就该下地干活,耕种庄稼;下雨天,没法下地干活,那你就应该待在家里,好好读书”。

这句成语,源自三国诸葛亮的“乐躬耕于陇中,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这句话的基础上,后人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的一句成语。

天道无常,瞬息万变。唯有顺应天时,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人的能动性。

天晴天阴,刮风下雨,非人力所能掌控,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你可以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主动来安排你的工作和学习。

天晴了,下地干活种庄稼。

下雨了,待在家中读书学习。

这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成语是古人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读书的一种田园风光下的理想生活。

古人的智慧非今人可比。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充满了哲学和辩证法。

晴耕雨读,看起来简单明了,暗含的意思重大。

大家都知道,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国家,“民以食为天”的古人看来,吃饱肚子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历代君王都要“拜天祭地”,拜祭天地就是为了江山永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耕种”是为了能吃饱饭,这是基础,是物质文明建设!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去“读书”。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在你吃饱喝好的基础上,那你就应该加强精神食粮的建设,要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者都要,两者都要强,两者都要硬。

随着中国建国以来70余年的大力发展,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有些人还过上了小康生活

物质生活的丰衣足食,更多的是带来“温饱思淫欲”。

如果把“温饱思淫欲”改成“温饱多读书”,是不是可以作为“晴耕雨读”这个成语的升级、加强PLUS版?

一个人吃饱饭,衣食无忧,更要多读书,多学习,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人”这个字!

人乃天地之精华,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想“温饱思淫欲”,那你来到人世间算是白活一场。

古人物质条件和科技水平那么落后的情况下,为了读书,尚且可以“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作为现代人,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是不是更应该多学习,多读书?

如今,AI智能技术突飞猛进,作为人类,再不努力读书,你会被智能机器人代替的!

晴耕雨读,简单的一句成语,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哲理。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值得我们好好继承,研究和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顾名思义,晴耕雨读就是晴天耕耘,雨天读书的意思。

但事实上,晴耕雨读并非晴天耕耘,雨天读书的意思。因为,农事是有季节性的,该挖地挖地,该播种播种,改除草除草,该施肥施肥……一切都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而读书,也是需要每天都读、长期坚持的。若是只在雨天读,万一那年大旱一年都不下雨呢,难道一年之内都不读书吗?显然不是。

所以,晴耕雨读真正的意思是晴天雨天都要耕耘,晴天雨天都要读书。

晴耕雨读体现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隐居和读书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为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最著名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也曾经隐居,还亲手开过荒。

“耕”就是事稼穑,丰五谷,为的是养家糊口立性命;“读”就是读诗书,知礼义,为的是修身养性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为古代很多知识分子所推崇。

张履祥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出自《训子语》)曾国藩的家族也是出身农家,奉行耕读传家。曾国藩父亲曾麟书还曾写过一副对联: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所以,晴耕雨读其实是耕读文化的一种浪漫说法,事实上晴雨都要耕读。


这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时间来武装自己的文化和劳动相结合的空间。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就是晴天耕种庄家,雨天读书学习。

这是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天气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耕作和读书时间的。

古人有个说法,叫耕读传家。意思是虽然是农民,虽然是种地的,也不要忘了读书。因为读书才能增长知识,了解很多历史、学问等很多事情,也才能和各方面的人交流。

现在很多农民都不愿读书,每到雨天就是打麻将、喝酒,除此之外无所事事一样,在这方面的确有点落后于古人。


自信,努力,坚持,再坚持!


感谢朋友邀请问答:晴耕雨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利用空闲时光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愉悦心情,人生一大幸事!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自古以来,这是不少家族的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顾名思义,晴耕雨读即晴天耕种,雨天读书。

在农耕社会,古人一般是小富即安。能耕能读的,是那种典型的小康书香人家。试想,连糊口都成问题了,每日劳碌奔波,恐怕雨天也要穿蓑衣戴斗笠去耕作,哪有心思和精力去读书?《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一家每日在风雨中忙碌,连一冬的嚼裹都没有,何来读书的雅趣?大富大贵之家,早就与“”无缘,连“读”也失去了朴素的本真。贾宝玉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每日在红香绿影中穿梭,读书味同嚼蜡,不过是作样子给父亲贾政看看而已。

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写过《咏江门墟》:

二五八日江门墟,

既买锄头又买书。

田可耕兮书可读,

半为农者半为儒。

晴有田可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雨有书可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晴天耕种以果腹,雨天读书以悦心,这是自古以来文人士子所追求的境界,至雅至净。

诸葛亮曾云:乐躬耕于陇中,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表面看来,这种晴耕雨读至情至性,其实,这里有出仕问计的动机,有一种蓄势待发,意在安天下的心态。

人在少年时朦胧纯真,无法理解晴耕雨读的真正含意;青年时只想鲜衣怒马,晴耕雨读只是个模糊的意象;壮年时红尘碌碌,晴耕雨读只在失意碰壁时偶然想起;老年时千帆阅尽回归草庐,已经了悟大道至简,从而生出晴耕雨读的从容,心生大欢喜。

晴耕雨读放在现代社会来看,是一种从前慢的节奏了。这幅景致堪称天人合一:晴耕时,雨天读的诗书跃然心头,耕也不累;雨读时,睛耕的场景历历在目,读也成趣。不过,这一切已经离现代人太遥远了。


晴耕雨读,从字面表面上看是好理解的,其隐含的深层意义有的人就不易理解了。晴天好天就耕种劳作,下雨天不好耕种劳作也不虚度,那就在家好好读书长知识,提高技能,修养品质。这是说我国传统的耕读文化,传统的习惯。过去是以农耕为主,耕是不可少的,受儒家思想影响,读也是必要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除了勤耕之外,更要勤读。我老家堂屋年年就有这一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正道正统人家要走的正路。

这是在说一种处世做人方式,耕是实践,提倡自食其力,勤力勤劳,亲力亲为,重视自然现实,要脚踏实地,不忘根本,做到勤耕尽能。读是读书,学习知识技能,提高觉悟,修养品质,为耕为生活服务。耕读劳逸结合,不空度虚掷光阴,要充分利用好时间,做应做之事,不懈怠,有上进心。读表明了要有积极上进的态度,修心炼品学知齐家不空过,要努力勤奋,自信有坚持。要学会依自然规津,过好自己人生,规划好自己。如果晴不耕雨不读,只知吃喝玩乐,不懂去创造,那是无什么意义,终是很悲哀的,所以我国历来鼓励人养成晴耕雨读的可惯,炼成勤奋好学的好品质能更好做人。

现在讲晴耕雨读,不再单纯了。耕不再仅指耕地劳作,读也不仅读圣贤书,耕读的意义进一步扩大了,耕指一切有意义的生产实践活动,读指一切能提高知识技能,修养品性的读与思的活动。耕读是做好人必要的。


耕读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为推崇的质朴的处世方式。耕,是实践,是自食其力,是勤劳,是亲力亲为,是亲近现实,是不忘根本;读,是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觉悟,知道知命,形成个人思想认识,拥有处世情怀和人生境界,是自我认识,是抵达。耕读使人不浮华,不迷失,不盲目,乐天知命,恬淡自然。

晴耕雨读,还体现了一种对生活劳作的劳逸结合与合理安排,一种两不耽误的有条不紊与从容态度。晴天到了,适合在外面干播种除草收割等事情,遇上雨天,不适合出门,就在家读读诗书,写写诗文。不强为之,不过度为之,不轻易放弃,不厚此薄彼不偏废,不懈怠,不疾不徐,不高调不张扬,顺其自然。

晴耕雨读就是一种合理的应对生活的方式。尝听人说,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怒而写竹,喜而绘兰”。当看到什么事情,社会的,政治的,有我们感到很不平愤怒刚烈的时候,读读四书五经呀!刚日读经,心气就和平起来。当心情无聊沉闷,甚至懈怠消沉的时候,就可以看看历史,柔日读史,励励志,激发我们奋斗的勇气。

如此看来,中国人或者中国文化强调一种自身的某种平衡,不致于使自身偏离正确的生活轨道,无论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还是晴耕雨读,都是种两相结合的更为持久的生活态度,也是最实在的生活方式,更是持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应有之义。


原始地址:/faxian/36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