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学习中都面对这样一个困境,老师讲课一听都会,但是题目稍有改变甚至只是数字略有改变的题目再次出现的时候还是不会,无从下手。
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很多家长。对孩子这个问题,可以尝试着让孩子给你来讲题,孩子如果能把某个题目能思路清晰地讲出来,那么就说明孩子真正学懂了。
讲解题目是检验孩子是否真正学懂的标准。
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左右时间,把最近(比如说当天新鲜出炉的,再比如说最近一周内的)所有的做错的,不会做的数学题(可能来自学校课本,其他辅导班课本、分类卷、真卷等)完完整整给家长讲一遍。孩子是否真正理解透彻了这些题目,家长一听便知。孩子能否把题目逻辑清楚、条理分明地讲出来,讲清楚,是检测孩子是否学会该类题型的唯一标准!在孩子讲完题后,针对任何一道错题,家长可从以下3个方面提问孩子或与孩子共同探讨总结:1、该题的哪些特征/外貌/说法/关键词/提示,让你想到用某某知识点来做?此问题意义在于探讨一道题解题思路的来源。现在很多孩子一碰到没见过的新题时,大脑完全一片空白,连题目考的是哪个数学知识点都看不出来,导致完全没思路。殊不知小升初的所有题目都是老朋友换了新面孔而已,换汤不换药。所谓熟能生巧,常总结即可。2、你当初做这道题时的犯错原因是啥?此问题意义在于探究孩子错误做法的来源,防止下次再翻同样的错误。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犯错的原因,家长切不可越俎代庖。孩子如果自己能找到并准确表达出错误根源的话,相信下次做类似题目犯同样错误的概率会大大降低。3、最后,你对这道题有啥自己的看法?此问题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解题举一反三的探究能力。比如孩子可以说,这道题如果改个条件该怎么怎么做?这道题让他想起来上课老师讲得哪道例题?这道题哪个条件给的不好?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不过这对家长的数学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家长对孩子的想法能给出准确的肯定或否定的反馈。此问量力而行,其实只做好前2问所涉及的工作,就已经很好很好了!理解明白数学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解决问是非常重要的。那怎么样理解一道数学题目呢?首先先分析题目让求的是什么?要求的跟题目里的数据有什么关系,这一步最重要,就是思路。然后,分析哪些数据有用,哪些数据没用。第三根据理清的关系,解决掉数学题目。注意数学一定要多练习,没有足够的练习对于数学是致命的
真无奈。教授级讲数学时也不明白数字数列数学是啥。
因而读数学教课书时,没人可读下去,因数学教课用语是规则法则外,还有原理,且都是横空出世,无来由的。因此同规定一样死记硬背的再照做。但不说是规定。
更不能读下去的是常见“我们知道”,前去学及读数学的人就因为“不知道”才去学与读的,我们知道了还读及学干啥,可见仅讲课人及写书人自己知道。
而看辞典说数字,其上说1数是2减1的差,1是啥都不知才查辞典的,辞典解释都用到2了。
无奈吧。
我的数学就很笨,这是学龄前被教了掰手指算加减法造成,离开掰手指不能运算的毛病,这一憋就达上初中,有了数轴观才脱开掰手指的。
因此令4岁童明白数,应分东西上训他们,专分出两堆,有多少不等的数量差异,拿少的就吃亏,当数仅差一个时,幼儿能拿多的那一堆,就完成了数明晓的实现,从而可入心算的算盘法算数了。即不论啥事包括走路都用数表述,刁难他让他吃亏,当心机用于不吃亏算计后,孩子识数了。
数字是啥只能在10岁甚至18岁后,才开窍,早了讲也白讲的。
但愿有人别再用猜迷语式出数学题了,这是中国语言功夫,与数学无关的,甚至仅是脑子急转弯的题,从而语句理解后,才可列出数学计算式出来,属语文,而与数学无关。
猜迷是考试作出的大法,猜不出语句含意者,永远考不成的。因而高分数者仅理解题意的高高手,即会玩考试题者。而绕迷糊的人永考不出高分数的,但数列列出谁都可算出了,这正是语文弯弯绕了,与数学物理化学电学无关,仅语景语境入幻成迷语式了。
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怎样能让孩子真正理解数学题呢?在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第56号教室》中可以找到答案。雷夫老师认为让孩子真正理解数学,正确的解答过程比解答本身更重要。成功无捷径,必须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数学也是如此。
在那间神奇的56号教室中,孩子做数学题是这样做的:
步骤一:理解题目,从题目中找出与解题相关的重要信息。
步骤二:选择合适的策略(下面几种供选择)
(1)付诸行动
(2)选择运算方式
(3)画图
(4)先猜测再检查
(5)找出模式
(6)制作图表或表格
(7)逻辑推理
(8)逆推
步骤三:解题(拿起铅笔)
步骤四:分析,我的答案合理吗?
学过美国加州数学的孩子们看到雷夫老师教孩子学习数学的几个步骤也不会陌生,在加州数学课本上,每个数学题都是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讲解数学题的。在国内孩子学习数学对于解答过程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和训练,所以有些时候孩子对于题目并没有真正理解。
雷夫老师和加州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四个步骤,就是用UPSC四步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UPSC:指的是Understand理解/探索、Plan计划/思路、Solve解题、Check检查,解答数学的四个步骤。
下面这些图片我从加州数学上截取的,来看一下使用这四个步骤的解题过程。
下面这个是题目,从题目上来看这道数学题目还是很简单的。
步骤1:Understand理解
在这个而步骤中第一步是要求孩子认真读题理解题目,理解字面语言的理解和数学层面的逻辑理解。
步骤2:Plan,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思路、想法。
步骤3:Solve解题:有了前面两个步骤,解题这个步骤四非常容易的。
步骤4:Check检查:尽量让孩子自己检查,检查的方法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想。如果孩子实在有困难,家长可以适当引导。
upsc对于孩子理解数学题有很大帮助。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每一道题都采用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家长朋友们可以一天选择一道题,和孩子一块进行upsc练习。希望每个使用upsc的方法的孩子,都能像56号教室里的孩子一样,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数学题做错了,老师给讲了,再有类似的只不过变了一个说法,孩子照样错。
我们首先来分析下孩子做错题的原因:
我觉得孩子做错题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1.粗心。
有些孩子看到题目,未弄清题意就马上动笔做题,以致产生错误。这种情况就要培养孩子养成读题的习惯,多读几遍题目再动笔去做。
2.半懂半明。
变了一个说法,孩子就做错,那孩子对这类题目未弄懂弄透或者是处于半懂半明的状态。这种情况的最好让孩子自己讲题。让孩子担当小老师的角色,把题意和解题方法分析给家长听。还可以鼓励孩子出题给家长做。以这种互动方式让孩子在解题出题中更深入透彻理解题目,还可以增加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忘题。
这种情况是孩子对这类题目的知识已理解,但不够牢固,只要加强复习和做题,巩固类似知识就可以了。
孩子不理解自己写的数学题,是不理解题目?还是做的题即使算对了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如果是不理解题目,那就得培养孩子的阅读了。这几年教育部对小学生新增加了大量课外阅读篇目,能够快速理解书中语句也是其目的之一。这个不是短时间有效果的,靠的是长期阅读的坚持,因此也特别考验家长的意志力。
方法:定好每天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这个阅读时间雷打不动,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必须遵守。如果今天确实有特殊情况没读,明天补上,阅读一个小时。周六日、寒暑假定其他阅读计划:比如读完几本书,写读后感等。
如果孩子是不理解自己计算出来的数学题。那是孩子的具象思维基础没有打好。
数学数学的本质不是算数,而是抽象思维。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具象思维,你给他看一个三角形,告诉他这是三角形,他能明白;你给他看一个正方体,圆柱体,告诉他这是什么什么,他也能明白。但是你如果直接教孩子数数,孩子死记硬背记住了,但并没有在孩子的大脑里形成画面感。
所以抽象思维就像是“开窍”,一旦开窍了,自然也就无往而不利了。这个窍,其实就两样东西:规律(也就是概念)和应用。
记的看到过一面蒙氏幼儿园教室的墙壁,满满一墙都是数珠,从1到1000依次排列开来。孩子们每天和这些数珠打交道,时间长了,就能够一眼看出这一列珠子有多少颗,那一列珠子有多少颗。
家里哪有条件给孩子做一墙面数珠给他看?其实还有很多适合家庭里的数珠玩法。买一盒塑料珠,和孩子玩数珠子游戏。比如10个以内的玩法:先分组,一个珠子叫光棍组,2个珠子叫二人世界,3个珠子叫三口之家。二人世界组+三口之家组叫五口组,两个五口组在一起成了十人大家庭。
不要以为摆弄珠子对于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很幼稚,当孩子通过熟练摆弄一组组珠子,具象的看到数的本质时,自然就能理解他算的算数题。
类似的练习数学具象思维的玩法还有很多,比如搭乐高积木、数棒、长短棒等等,我们家长都可以试一试,看看孩子对哪种玩法更感兴趣。
我是一诺妈,一直在育儿路上的探索者,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点赞评论+关注哦!
谢邀。“孩子不理解自己写的数学题”,是指孩子看不懂题目的意思,还是指他看得懂题目意思但不会做,还是指他会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另外,您的身份是老师还是孩子的家长?孩子读几年级?希望题主说清,不然我们不好回答呀。
数学问题不理解,是因为孩子没有把文字变成动画。中国古代文字是象形文字,易于理解。后来发展为现在汉字,孩子对文字意思接受慢,数感不强烈,多看数学动画应该是理解的一种好办法,也可以让孩子动手实践,情景理解题,都可以激发孩子想像力,我教的孩子都有很大提高,就是知道他们的难处在那里。当然,公式,概念基本的必须熟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孩子对概念没有理清楚,你出的题有些高,对乘法和加法的联系还比较模糊。这题对于理解力还没掌握的孩子来说,结合了数学和生活常识,语文方面的知识,当然难。
我的建议是学数学要把概念理清,多练多问多想,错几次都可以理解,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看,接受孩子,犯错是正常的行为,写错了不批评,问他是怎么想呢,让他告诉你,最后告诉他怎样判断。学数学是逻辑思维的过程,需要思考。特别强调一下,孩子写错了,很正常。不要过度的批评,惩罚。很多老师和家长做不到这一点,习惯按成绩待人,这样孩子会厌学。
多交流下,数学入门级只要孩子把教科书里的概念公式和练习题做了就可以,辅导的过程,借鉴一下老师们的意见。
学习没有方法。要说有方法,那只有重复重复不断的重复。反过来说,就你一个大人,你一遍,可能介绍的那些简单的定理,和方法你能明白了,但是要是难一点的你能明白吗?你能记得住吗?
换位思考孩子能适应吗?孩子跟你一样吗?根本不可能。对于你,很简单的孩子觉得,也很难,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就是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着也是,直接的一个方法。
我想大部分家长让孩子理解数学题,主要是指理解一些应用题。我们暂且这样称呼。
其实有时候孩子对于应用题的理解,主要原因不是它的数理关系,而是题目中所描述的情景,离孩子的生活实际或者说离孩子的生活经验太远造成的。
先看两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来区分一下。
一只手上有5个手指,2只手有多少个手指?
一个班有38位同学,2个班有多少个同学?
很明显第一道题出来之后,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可能做错,因为这个离生活实际太近了。
而第二道题出来之后,答案就会出现稀奇古怪的答案,比如说用38+2等于40。
聪明的家长现在就能够感觉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是孩子不理解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是第二种题的出现,让孩子感觉到有点远。有时候孩子一旦觉得这种知识离他太远的话,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开始便随便找两个数的加减乘除,用上再说。
出现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让孩子学会利用身边的东西,进行替换应用题中的一些内容,当然这个方法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对于成年人来看替换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替换非常难,不信你可以试一试你自家的孩子。
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的就是让孩子画一画,划一划的过程中,能让孩子加深理解,第二道题画一个圆圈里面写上38,再画一个圆圈,里面再写上一个38,那么答案就很清晰了。
关于辅助做题的方法,用线段用圆圈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只要孩子能够理解,最后能够实现正确答案就可以,不要拘泥于一些,条条杠杠让孩子最终无所适从,选择适应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家长在辅导孩子做这类题的时候,永远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解决孩子严重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让孩子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个看具体情况,很多时候小孩不理解是由于抽象性的问题,有些可以教,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可有些时候就是年龄问题了,太小就是难以理解抽象的东西,每个人的成长曲线不同,别强求,别老拿别家优秀(也许只是早熟)的孩子比,别硬来,小孩最后死记硬背了没意义,有害处。举几个自己的例子。小学时做应用题,父亲教我列方程组,可以避开那些弯弯绕的脑汁,可那时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列了方程组居然答案是对的?其实就是太小,不理解这里的代数抽象,过了一两年就觉得“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又比如我小学课外学编程,就是理解不了“递归”,可到了初一学奥数时父亲给我讲递归数列比如斐波那契数列时,我突然明白“递归不是很简单吗?”。所有这些都是年龄增长就会自然而然掌握的抽象能力,不用担心“起跑线”。当然学到后面就要深一些,不见得所有人都能理解了,比如把矩阵当一个数来运算,把函数当一个数来运算,甚至把公理体系当一个数来运算…还有比如相对论把物理看作几何,把宇宙看作四维球的三维表面,等等。这些抽象度就客观上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围。